教师轮岗,北京、广州已率先实施,此前有种种担忧: 轮岗是区内实行还是跨区交流? 交流形式有哪些? 交流周期多长? ……
这些担忧在政策落实中逐渐有了答案。
之前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新的学期,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
细则明确:
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进行交流轮岗;
在编在岗教师,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的老师,原则上进行交流。

紧接着,央视《新闻1+1》栏目,也就“教师轮岗,北京怎么做?”展开了全面讨论和深度解读,其中明确提到:
北京市的老师、校长轮岗,对教育改革来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早在2021年1月份,上海已决定在奉贤、松江和浦东3区试点推行“教师轮岗制”,要求新聘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不低于20%左右的人员流动。
2021年7月30日,深圳公布《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
2021年8月16日,武汉武昌区直接发布了2020-2021学年中小学交流教师名单。
2021年8月24日,长沙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将大力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北京发布会一结束,立即引发全网热议,支持反对都有,也有建议全国推广!
当下,无论是官方解读还是群众声音,几乎可以确定,教师轮岗制度化,从试点区推向全国,已经箭在弦上,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轮岗制度下,那些欢喜那些愁。
“教师轮岗”,算不上新词,但绝对是热词。 2007年,北京东城区就曾进行过1年的实践;2014年,深圳罗湖区也进行了每个学校派出2名教师外出交流的探索。 只是,此次北京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再次让教师轮岗成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焦点,对学生、学校、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值得讨论的。当前,教育焦虑达到峰值、教育资源公平成为全社会的议题,最重要的表象之一就是,无数孩子挤破头想要上名校。因为除了硬件条件好之外,名校生源好、老师好、管理好,竞争环境有了,教育质量有了,升学保障也有了。近年来,摇号入学和划片招生,已在逐步解决生源均衡问题,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无疑是针对后两者,下的猛药。让名校的师资流动起来,也就是让教学经验和管理办法流动起来,学校之间软实力拉平对齐,对弱化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分、减轻广大学生的择校压力,是有重大意义的。买哪的房子,就能去哪上学,这种内在的联系,无形中推动了房产业与学校的捆绑,房价水涨船高,教育成了财富游戏。数据显示,在北京,同户型不到50天,涨幅接近15%;而上海,学区房年涨幅甚至超过50%。教师轮岗后,避免了优质教育资源聚拢形成高地,各校之间的实际差距缩小,学校附近高价购房,意义显然不大了。深圳已经有了反馈,轮岗政策出台后,大量学区房纷纷降价出售,放盘量猛增250套以上,甚至有学区房直接降了200多万。随着政策贯彻落实,学区房的未来一目了然,降温便是大趋势。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格局。优厚待遇和优质生源,自然形成了优秀教师向名校聚集的局面。轮岗后,生源将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首变因素,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学质量能否保持将是最大挑战,更加复杂的教师评价体系也会形成。这些变化,对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教师队伍加速“优胜劣汰”,行业升级进度也被拉动。 像是一位教师或教师家属的提问,问题也算常规,可却引来了600多条回复,简单翻看一番,吵得很热闹。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利益既得者是叫好,无关看客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置身其中的人,有苦难言。正如李奕所说,轮岗交流对于参与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轮岗后,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大概需要换5~6个学校,几年一变,转来转去。从通勤问题出发,多数人都就近买房,要是已买房,几年后轮岗将会怎样?首先,教师的工资待遇,根本无法实现换个学校换套房的“美梦”。其次,不买房的话,要么忍受长时间通勤,要么直接住在学校。教师已经在超负荷工作,若再加上通勤,那早6晚10可能真要成为常态。如果住宿在校,那就只能被迫撇下一家老小,短则一周,长则一月。老师也需要照顾老人,需要接送孩子,需要处理家庭琐事,需要下班时间和社交活动,需要经营一个家。不论怎么改革,都不能要求只工作、不生活。从北京公布的情况看,已存在高三毕业班老师调去初中任教的案例,这种安排首先要对合理性打个问号。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节奏都差异巨大,与此同时,学生基础情况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一个高三的老师来说,他过去3年的宝贵经验要清零,未来3年的教学要从头摸索。这是一种资源公平,还是一种资源浪费,其实很难说清。除去这些,什么样的老师去轮岗,轮到哪里有何标准,由谁决定执行、由谁监督实施,同水平层次老师的如何流动,怎样去考核评估流动老师的工作成果……这些执行细节需要全面地解答,也需要科学地考量评判。按照现有标准,跨学区、跨校的工资待遇是存在差异的,可能在北京、上海差异不大,但不能全国性忽略。每年都在讨论,提升教师工资待遇,但教师工资的真实涨幅,很少人关注。如果跨区教学,是否能提供交通补贴;如果是住宿在校,需不需要自掏住宿费;如果自行租房,有没有额外补贴……事实上,很多人选择教师岗位,无所谓清贫,只不过求安稳。选择这个岗位,无非是因为环境单纯、工作稳定,所以拿着2000+的工资也兢兢业业,但当前一系列的政策已打破无数人幻想。教师们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如果再加上轮岗,面临复杂的学校人事关系,连归属感也会全部丧失。作为教师,爱岗敬业是基本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也是职业素养。但请试想一下,一位老师顾不了家、养不了家,还要面临陌生的环境、生疏的同事,加上不了解的学生及家长,承担繁重的教学压力,积极性如何能不受影响?老师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也不是可以改写命运的大神。如果基础问题不解决好,即便再多的热情和抱负,也会被沉重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优秀人才流失、教师报考遇冷必将陷入恶性循环。教育发展,不该成为资本攒动的战场,也不该成为炒房客们的发财之道,“双减”有必要,按下“学区房”也有必要,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教育改革,不能先拿老师开刀。要减压减负,家长上班没时间辅导作业怎么办?让老师来课后服务,弹性上下班!辅导机构不让开,暑假怎么办?让老师假期托管,取消寒暑假!要实现公平,教师资源不均衡怎么办?让老师来轮岗,几年一调!也请某些社会大众,不要再拿隔壁国的成功来吹嘘,针不扎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劳烦前去了解看看,人家拿升学率做考核了吗,人家月工资又是什么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早就不再是老师与老师的差异,而是家庭与家庭的差异,家长的素质高低、参与程度、教养理念才是新时代的起跑线。我们拥护所有让教育变得更好的改革,但在此之前,请把老师当个人吧。 Tags:教师,轮岗,全国,沉默,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