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案

日期:2019-6-28 14:12 阅读: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案

学习目标:

1.由“移步换景”的写法,体会游记类文章“人、景、情”相交融的特点。

2.(以冰塔林为例)在诵读中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体会作者在生命极限处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诗词中的长江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灵气,朴实的人民培育出诗的魂魄。在众多的古诗词中,有多篇诗词描写了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你能来说说吗?

(生交流 师补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借悠悠江水表达了对友人惜别的深情。)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一句“共饮长江水” 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相思之情的绵长。)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傍晚时分,残阳斜照,江水粼粼,和谐宁静。诗句中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愉悦与安详。)

师:这些诗词都与长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长江的课文。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马丽华以及格拉丹东。

1.作者简介:

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各拉丹冬(播放视频)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对照前面的要求自读课文。

“圈点勾画”读书法:

(1)用       标出作者的行踪。

(2)用        划出表现作者遇到困难的句子。

(3)用        划出描写冰塔林的句子。

(4)用﹏﹏﹏﹏标出作者感悟的句子。

(提示学生在读书时适当批注)

通过视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格拉丹冬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份了解进入到作者笔下的格拉丹冬。

四、交流互动,逐步深入

(一)移步换景——人

1.师:文中有表明作者行踪的句子吗?

(生读、补充)

师:像这样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的写作方法,我们叫做移步换景。

所以,本文的体裁是——游记散文。你能举些示例?《壶口瀑布》

2.师: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原反应(缺氧,寒冷),手背生疮,肩背脖颈疼痛,发烧,尾椎骨折断——生命极限的感受

师:既然作者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为何还要去格拉丹冬?

格拉丹冬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一遭。(景色壮丽)

(二)格拉丹东冰塔林——景

1.师:作者去了几天、几次格拉丹东的冰塔林?格拉丹东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有何感受?(小组讨论、展示)

段落

观景角度

景物特点

作者感受

 

5—6

 

 

远望

冰峰:晶莹连绵

冰河:平坦辽阔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奇美

令人眩晕

大自然创造力的伟大

 

9—10

 

近观

冰河:光滑难行

阳光和风:如刻刀

颜色:晶莹洁白

冰体:形态多样

光彩:熠熠烁烁

琼瑶险境

暗含力量

时光永恒

 2.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作者的目的——在长江之源寻找生命的痕迹。

3.师: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来到冰塔林,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靠近冰山,冰山像屏风,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作者在生命极限时刻为我们描绘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林,向我们展现示了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

(三)崇仰自然,坚强乐观——情

如此奇美壮丽的景色,必然会令人生发情感。

师:在游览中,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语段进行赏析。(小组合作,小组阅读,分说感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作者看到这奇美的景色,感到眩晕,不由得感叹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交流:作者由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引发联想,想象着冰山经历亿万年的前进与后退、高低消长,这些纵横的裂纹,记录着生命的过程。

4.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交流:长江源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

五、总结

师: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奇观——这是作者的感受;在生命极限之时,作者行走艰难还在探寻,其乐观坚强的精神也让我们感动。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将人与景与情相交融,将现实与联想相结合,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六、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人               景                 

(行踪)          冰峰晶莹           眩晕

    冷              冰河平坦           时光永恒

    高烧            光彩夺目           暗含力量

    高原反应        奇美壮丽           孕育生命

七、作业布置

1.文章第14自然段写道:“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他们可能有什么新发现呢?(想象写话)

2. 推荐阅读:  马丽华的《藏北游历》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Tags: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