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案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礼记》中的文章,在此之前文言文形式的议论文也很少读过。因此本堂课除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之外,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人说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人类比、引用、层层递进等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它是中国“五经”之一,它包含 《礼记》 (设计意图:由“五经”引入,一方面复习相关知识,一方面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
二、
1、
2、
重点字:弗[fú]食(不)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和指名读两种形式多次诵读,帮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设计意图:读出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4、
明确:多短句;多对偶句式 5、齐读全文
三、
1、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大意)
2、 明确:教学相长
3、
明确:类比——“嘉肴”与“至道”类比,指出学习重要性
(设计意图: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常用手法)
四、 比较诸葛亮的《诫子书》,说说两篇课文在议论时的共同点 (比较阅读:进一步掌握古人说理技巧)
五、 展示《礼记》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虽有嘉肴》评课稿 今天听了叶孙忠老师的《虽有嘉肴》这一课,整节课教都落实了温州新常规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下面说说赵老师的教学优点: 《虽有佳肴》选自戴圣的《礼记》。文章论证严密,论证了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叶老师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发展现状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整体安排井井有条,层次明确。 叶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通过学生朗读,来让学生体味文中精彩文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叶老师请同学A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同学B,C对其读课文进行点评,再由D进行朗读;赵老师请同学们对“教学相长”的意思进行讨论,然后请了同学E、F、 G、 H 来回答了“教学相长”对自己的启示。让学生积极发言,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叶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有效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已经有两年,基本的字词解释可以自己掌握,所以叶老师主要是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以及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积累文言文知识。 听了叶老师的课,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丰厚的文学知识,还需要有激情有感情,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学习的意境中去。这正是我要像叶老师学习的地方。
Tags:语文,评课,叶孙忠,徒弟,徐如芳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