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感受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和内容】
教师先展示一组三峡风光的图片。 导入语: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说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三峡风光吧。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三峡的诗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番景色。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 2、《水经》及《水经注》 二、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阙(qu) 飞漱(shù) 2、指导学生朗读、划分句子停顿。 第一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二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三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四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 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 4、解释四字词语。 略无阙处 哀转久绝 5、课文翻译。(略) 二、课文分析。 1、阅读第一段,思考: 三峡多少里?两岸怎样?何时能见日月?(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表现三峡什么特点?(表现峡之长。)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表现什么特点?(表现山之连绵。) 第一段中表现山之高、峡之窄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层:写三峡两岸的山。 七百里———山长 重、叠、隐藏——山陡、高峻 →→→→铺垫→→夏水的迅猛 2、阅读第二段,思考: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几句表现三峡水什么特点?(“夏水襄陵” 一句说明水位高、水势大;其余几句说明水情险、水流急。) 和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同的八个字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只有“王命急宣”,才“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吗?别的船是否也这样快?(只有“王命”,而且是“急宣”,才会有航船。其余情况下 “沿溯阻绝”,根本没有船航行。) 采用衬托手法表现水流急速的一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夏天的水怎样?船只怎样?(夏水襄陵、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这一层写水,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先写最盛的夏水。 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迅疾(对比) 3、阅读第三段,思考: “清荣峻茂”指代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水、树、山、草) 概括春冬之时峡水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春冬之时有哪些美景?(素湍碧潭 、回清倒影、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这一层急转之下,文气由上一层的紧张激烈变得轻松晓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谰的山水画卷。 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 色彩:素湍、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4、阅读第四段,思考: 第四段写了哪个季节的景物?主要写了什么?(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概括:《三峡》怎样抓住特点描绘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山势连绵、山高峡窄。写水,分别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水大、水急。春冬:水清、水静。秋天:林寒、涧肃) 这一层和上一层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用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三峡秋景:悲寂、凄凉(对比) 当地渔歌: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三、问题探究。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绝”、“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渔者歌的主要意思是说三峡之中,巫峡最长,而巫峡两岸的猿声,只要听到“三声”,“泪水”就沾裳,“三声”极言鸣声之少,“沾裳”极言泪水之多,而泪水是从“悲”中来;“峡长”,于是猿声“哀转久绝”,越发增添了凄哀,这是歌者之心声,又是旅者的切身感受。) 5、本文写作特点上既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又有视角的变化,还做到了动静结合、声色俱备请从文中品评探究。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侧面烘托山高用“隐天蔽日”;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凄异、山谷空旷,既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渔者歌”以其凄凉写猿鸣。视角变化:俯视:“素湍……倒影”;仰视:“绝……飞漱其间”动静声色:飞 四、总结课文。(略) 五、课堂训练。 解释下列字词的含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概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理解性背诵默写。 1、表现山之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表现山高峡窄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表现水位高、水势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说明水情险、水流急的句子: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采用衬托手法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概括春冬之时峡水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Tags:三峡,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