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南宫碑体的历史(课程教案)—南宫碑体楷书的历史地位

日期:2019-3-21 11:43 阅读:

南宫碑体的历史(课程教案)

——南宫碑体楷书的历史地位

张裕钊,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人。青年时入曾国藩幕,与黎庶昌、薜福成、吴汝纶合称“曾门四弟子”。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里评价张裕钊:“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张裕钊为清末书坛泰斗,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胜于老师曾国藩,康有为把张裕钊推为清朝“书法的中兴”人物,他说:“自隋碑始变舒朗,率更专讲结构,后世承风,古法坏矣。邓完白出,独铸篆隶,冶六朝而作书。近人张廉卿起而继之,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灏深古,直接晋、魏之传。不复溯唐人,何有宋、元、明,为书法中兴矣”。可见其对张裕钊评价之高。


张裕钊撰文并书丹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是其碑刻作品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作品。1886年,此碑一立,人们便习惯把张裕钊书法称为“南宫碑体”。张裕钊对此碑之文及书体也极为重视,他在给挚友吴汝纶的两封信中写道:“此乃将勒石垂示后世之文,幸直言相告,万不得客气也”,“其碑已与李梅生及南宫绅士宋弼臣朝桢有约,刻成,当为我拓五百纸。并属任事者督令工人精刻为要。”从楷书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张裕钊的南宫碑体把自李唐之后衣钵相袭的楷书铁围打破,在时代碑学和传统帖学的纵横坐标中标出了新的高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云:“湖北有张孝廉裕钊廉卿,曾文正公弟子也,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李守诚先生在《论张裕钊楷书的书史地位及其法书字法》中,对中国楷书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楷书发展史中第一个高峰的代表人物是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第二个高峰的代表是唐朝的颜真卿,他是继王羲之后又一位划时代人物。唐朝以后的楷书书家都未能突破二王及颜真卿的法度,即便是后续颇有成就的赵孟睿??氖榉缫仓皇歉?司墒毕嗍兜母芯酢U旁n鹊哪瞎??逯饕?鞘鼙??似鸬挠跋欤?扔刑?У幕?。?秩》ū背??蹋??哦??F涠来葱员硐衷冢?


(一)笔法:南宫碑体楷书独用篆法是一大创造。其书法笔笔中锋,逆入逆出(或驻出),笔笔送到,毫不苟且,大异于历代楷书家。


(二)结体:南宫碑体最大的特点是笔画围转之处内圆外方,藏劲于圆,巧妙地解决了纯篆书线条在楷书转折处的难题。如果笔画转折处顺势画弧而下,则无异于篆书;如果顿后直拖而出,则无异于颜柳。南宫碑体运笔至转折处,笔成两锋,即内锋和外锋。内锋围转画弧而下,外锋则提、稍驻外展而下,两锋合一则内圆外方,形成内拱外展的间架结构。


李守诚认为南宫碑体楷书的价值在于:“使传统的楷书书法的结构模式有了质的变化,突破了二王、颜柳以来楷书诸家的笔法、书体结字方法,形成了楷书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 李守诚的梳理和分析是对康有为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更是他通过自己一生的书法实践而提出的更为鲜明的论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在许多研究张裕钊书法的著作中作了引用。

Tags:南宫,碑体,历史,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