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二课)

日期:2019-3-21 11:35 阅读: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一)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 )与后天水谷精微(即“后天之精” )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二)中医学的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难点)

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这是中医学中精的本始含义,是中医学精概念产生的始基。广义之精,是指人体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血、津液虽均属于广义之精的范畴,但从具体物质的生成与功能而言,精与血、津液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称为“一般意义的精” ),并不包含血、津液。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是生命的本原。

(二)濡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盛,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滋润濡养,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化血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

(四)化气

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

(五)化神

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略讲)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一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和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在中医学中,精和气的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1)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2)人体各脏腑、五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脏腑、五体、官窍等,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3)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4)精是气的化生之源,气既是由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又是精的功能体现;(5)精属阴而有形,藏寓于脏腑之中;气属阳而无形,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重点)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6.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气机和气化的关系。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而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人体之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存在于生命的始终,分之为二,合之为一。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难点)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1.气的推动作用的涵义及主要体现。

2.气的调控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3、气的推动作用与调控协调的生理意义及失调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1.气的温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表现。

2.气凉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病理表现。

(三)防御作用

1.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的涵义。

2.正气的防御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意义。

3.正气防御作用低下的主要病理表现。

(四)固摄作用

1.气的固摄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2.气的固摄作用减弱的主要病理表现。

(五)中介作用

1.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涵义。

2.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体现。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重点)

概说:人体之气分类的依据;人体之气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人体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1.含义

人体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 “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融合而生成的,运行于全身各处的极细精微物质。

2.生理功能

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能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3.主要分类

(1)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

(2)从生成来源而言,分为元气、谷气;

(3)从分布部位而言,分为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到,无处不有)。

(3)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

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气

(1)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称“膻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即宗气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能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b.行血气(即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是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c.资先天(即宗气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

(4)征象

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营气

(1)基本含义

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精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

(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悍气”),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即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b.温养全身(即卫气具有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的作用);c.调控腠理(即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

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第二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三、血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2.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3.血液的质量,包括充盈与否、清浊及黏稠状态等,都可影响血液的运行。

4.病邪的影响。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血主濡之”)

1.原理;

2.征象: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二)化神(“血以养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生理、病理征象。

第三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津和液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性状:津,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液,性状较浓稠(稠厚)、流动性较小。

2.分布部位: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液,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

3.功能:津,具有滋润作用;液,具有濡养作用。

4.属性:津属阳,液属阴。

(二)联系

1.在生理上:两者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同由脾胃的运化功能等所化生;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互补转化,故常“津液”并称,在生理上一般不作严格区分(津和液的区别主要用于临床对津液损耗而出现“伤津”、“脱液”病理变化的分辨)。

2.在病理上:“伤津”和“脱液”的病变,也有联系:“伤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脱液”;“脱液”必兼有“伤津”。

三、津液的代谢

(一)生成

来源于饮食水谷,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机能有关。

(二)输布

主要是依靠肾气蒸化和调控、脾气运化、肺气宣降、肝气疏泄和三焦通利等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三)排泄

有尿、汗、呼气与粪便四个途径;主要依赖于肾、肺、脾、膀胱和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机能协调配合来完成。

总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由许多脏腑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而完成的;其中尤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而肾主水的生理机能最为重要。

四、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的神(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二)狭义之神的产生,还与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三、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

2.气能行血

(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举例)。

(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举例)。

3.气能摄血

(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即“气不摄血”) 。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

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大出血时,在紧急止血的基础上,往往多用大剂补气药物来益气固脱(举例)。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即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之一),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以自学为主)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亦可归纳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和津能载气等五个方面。

对上述五个方面,应掌握其各自的含义、生理体现、病理表现,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精血同源

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略讲)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1.藏

有隐藏、贮藏之义;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2.象

有形象,征象、现象和比象三种意思。其涵义有三:一是指内脏的外现形象(即内脏的解剖形态,如心“如倒垂莲蕊”等);二是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等);三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和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等)。

3.藏象

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4.“藏”与脏器的概念区别

(1)“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中医学“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2)脏器,主要是西医学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结构来说,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五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古代解剖知识对人体结构的大致了解,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机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举例)。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此外,中医藏象学说还具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一)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

(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点

1.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胞(习惯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胞”,在男子是指精室,又称精宫)。

2.共同生理特点

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五)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2.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脏腑精气阴阳是脏腑生理机能的解释性模型。

脏腑之精的概念和作用,
Tags:中医基础理论,医学院,教案,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