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四课)

日期:2019-3-21 11:33 阅读: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脑居于颅腔之中,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司精神活动

(1)脑主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情志等精神活动。

(2)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

3.主司感觉和运动

(1)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

(2)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与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关系密切。

2.精神活动虽由脑与心主司,但尚有“五神脏”之说。

二、女子胞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

1.主持月经

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形态与机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月经的来潮。

2.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培育胎儿以至成熟分娩。

(三)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的来潮和胎儿的孕育都离不开血液的充盈和正常调节,而五脏分别主司血液的生化、统摄、运行及调节,故女子胞与五脏(尤其是肝、心、脾、肾)关系密切。

天癸的泌至及其对胞宫的作用,与女子胞的发育成熟、月经按时来潮及其后定时排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

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冲为血海,蓄溢阴血,孕育胎儿;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肾相通。带脉下系于胞宫,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十二经脉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胞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共同维持女子胞功能。

附:精室

简介精室的概念、生理机能。精室由肾所主,其机能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并与冲任二脉相关。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使肺能进行呼吸吐纳,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能够辅助心气推动血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心肺两脏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2.病理上

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行不畅,可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降,肺气壅塞,也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症状。

(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在血液生成方面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供养脾脏,脾得滋养则能健运,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为血。所以脾气健运,则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2.在血液的运行方面

(1)生理上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瘀滞,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保证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

(2)病理上

或见气虚血瘀的证候,或见气虚出血的证候。

(三)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即血液运行)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1.在血液运行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能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

心血虚和肝血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肝血虚之证;

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

2.在精神调节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而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也有利于心神内守。所以,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

(2)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响、同时并存,形成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证。

(四)心与肾

1.生理上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其机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发:

(1)水火既济:心火(即心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即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通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即心阳),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肾中相火即命火、肾阳),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与肾阳可相互资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2.病理上

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阴虚火旺;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心肾阳虚、水湿泛滥;肾精不足与心神失调相互影响的精亏神逸。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在气的生成方面

(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气与津液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而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谷气与津液,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

(2)病理上

肺气虚和脾气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肺脾气虚证。

2.在水液代谢方面

(1)生理上

肺气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气运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前提。所以,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2)病理上

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影响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又可导致水湿困脾。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1.生理上

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气充足,肃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两者协调平衡,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2.病理上

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火犯肺证等。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1.在水液代谢方面

(1)生理上

肺气宣肃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

(2)病理上

肺气失于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可影响肾主水之功能;而肾气主司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水液内停,又可上泛射肺,使肺气失于宣降。

2.在呼吸运动方面

(1)生理上

在人体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肾精肾气充足,摄纳有力,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2)病理上

肺气虚与肾气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肾不纳气的病理变化。

3.在阴阳互资方面

(1)生理上

肺肾阴阳相互资生。

(2)病理上

形成肺肾阴虚、肺肾阳虚之证。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1.在饮食物消化方面

(1)生理上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过协调脾胃升降和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能够助脾运化。脾胃的升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2)病理上

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和之证。

脾虚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2.在血液运行方面

(1)生理上

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调节血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使脾的生理活动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则血液生化有源、统血有权。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

脾气虚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也可以同时并见。

(九)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

(1)生理上

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

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

(1)生理上

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

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

(1)生理上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

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说法。

(十)脾与肾

主要体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及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方面

(1)生理上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才能健旺,即所谓“先天温养、激发后天”;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也有赖于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才能充盛,即所谓“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病理上

肾精不足与脾精不充,脾气虚弱与肾气虚亏,脾阳虚损与命门火衰,脾阴匮乏与肾阴衰少,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2.在协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方面

(1)生理上

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依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气主司水液代谢,又必须依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2)病理上

形成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生理上

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二)病理上

六腑的病变可相互影响。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一脏一腑组成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经脉络属。生理配合。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了表里关系。

1.生理上相互为用。2.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肺与大肠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了表里关系。

1.生理上

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

2.病理上

肺与大肠的病变可相互影响。

(三)脾与胃(重点)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1.生理上

(1)水谷纳运相得(2)气机升降相因。(3)阴阳燥湿相济

2.病理上

形成脾胃纳运失调、脾胃升降失常,以及脾湿太过,或胃燥伤阴等病症。

(四)肝与胆

肝胆同居右胁下,胆附于肝叶之间,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生理上

(1)同司疏泄(2)共主勇怯2.病理上形成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旺等肝胆同病的证候。

(五)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以“系”相通,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1.生理上共主小便。

2.病理上相互影响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与女子胞(二)五脏与脑(三)五脏与脉(四)五脏与骨、髓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经脉的“经”字,有路径、途径的意思;经脉是纵行的主干;比较粗大;在体表循行时,多行于较深部位;循行有一定规律。络脉的“络”字,有联络、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横散分支;比较细小;在体表循行时,多行于较浅部位;走向无规律性,而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但十五别络的循行有一定规律性。

在经脉和络脉的区别中,当以“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为准则。

(二)联系

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经络学说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经络学说起源的确切年代,在现存的医学史料中尚无明确的记载。现在一般认为,《内经》成书前的漫长岁月,是经络学说形成的萌芽和雏形阶段。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的成书,构筑了经络体系的整体框架,完善了经络理论,是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二)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与经络学说形成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古人对以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或治疗时所出现的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对病理情况下循经所出现的经络病症的观察;对穴位主治功用的观察、归纳;对当时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循行特点(“离、合、出、入”)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依据(难点)

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的名称,都是根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

1.根据循行于四肢的部位

2.根据阴阳理论

3.根据所“属”脏腑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重点)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称为“表里经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称为“同名经交接”)。 3.足阴经和手阴经在胸部内脏交接(称为“异名经交接”)。

(三)走向规律和交接规律相结合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概说:

1.在体内的分布,基本上是纵行的。

2.在体表分布的总体规律是:除足阳明胃经外,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面,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或侧面)。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

(一)头面部的分布

1.头为诸阳之会

2.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

3.六条阴经中,除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不上头面外,其余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

(二)四肢部的分布

(三)躯干部的分布

在头面、四肢及躯干胸腹面、背面,十二经脉均是对称地分布于左、右两侧,每侧十二条。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一般不走向对侧。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一)概念及具体内容(二)表里经的循行特点(三)表里关系的意义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行贯注的次序。由于全身气血都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所以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行贯注的次序是:从起于中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回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介绍记忆方法:歌诀记忆法;根据规律来推导。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十二经脉气血大循环的主要规律。气血在体内除了循十二经脉流注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运行往复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交接规律和表里关系,推导出每一条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部位)及所联系的主要脏腑

(二)掌握“每一条经脉循行部位”的要点(起点、止点、交接、内联的脏腑、经过的重要部位及注意点)

(三)掌握几个特殊部位(包括器官)的正经分布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重点)

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二、奇经八脉的特点

(一)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二)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联系

(三)相互之间无表里相合关系

(四)除督脉、任脉外,均无本经腧穴

(五)上肢无奇经分布;奇经中除带脉的循行横绕腹、腰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以外,其余的均是自下而上行;每一条奇经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督脉、任脉、带脉都只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也是单行的)

三、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总体机能)(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举例。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气血进行涵蓄和溢出式的双向调节。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举例。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重点讲解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各自的循行概况及基本机能。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自的循行部位及基本机能,留给学生课后自学。

(一)督脉

(1)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二)任脉

(1)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2)任主胞胎

(三)冲脉

(1)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气血

(2)冲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此外,冲脉与男子的性、生殖机能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带脉

(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带下(3)维络腰腹,提系胞胎、固护胎儿

奇经八脉循行中“一源而三歧”的含义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意义

经络在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中,起到了沟通联系的作用。

2.主要表现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灌作用

1.意义

运输渗灌气血,使各脏腑、五体、官窍及经络自身得到气血的充分温煦、濡养,而能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2.体现

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以及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五体官窍及经脉自身的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1.概念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举例。

2.原理

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和传递作用而实现的。

3.意义

一是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反映和调节脏腑五体官窍的功能状态,交换、协调人体生命活动的每个进程;二是将肌表受到的各种治疗刺激(如针灸、按摩等等)的信息,传递至病变的内脏,根据治疗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的不同,产生或补或泻以调整疾病虚实的作用;三是将内脏功能活动或病理变化的信息传达于体表,反映出不同的征象,这是“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主要生理基础。

(四)调节作用

1.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和传递作用,能够调节各脏腑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使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持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性调节,表现出“适应原样效应”。

举例。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的生理机能失常与发病有关2.经络是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3.经络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4.经络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3.经络学说还是络脉诊察(如望小儿指纹)、耳壳视诊等的理论基础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1)主要从针灸推拿治病的原理、特点,以及针灸处方的配穴来阐述

(2)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以及电针、耳针、头针、穴位注射、穴位结扎、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同样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疗法的发展和应用,又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经络学说

2.指导药物治疗

(1)口服和外用的中药是以经络为通道,以气血为载体,通过经络的传输,到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的

(2)经络学说是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和“引经报使”等理论的基础

(3)经络学说是指导方剂组成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临床上,不论是药物配伍的变化,还是药物、药量的加减,都要根据病情的需要,但又必须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一、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二、体质的概念、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及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概念(难点)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二)体质的构成(重点)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与内部脏器结构密切相关,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包括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其中,以体格、体型最为重要。

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反映了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的盛衰偏颇。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注意点:人体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和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这三个部分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体质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体质特征,通过体质的构成要素来体现。故评价一个体的体质状况,应从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体质的评价指标(五项):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七项):

(四)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2.差异多样性3.形神一体性4.群类趋同性5.相对稳定性6.动态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8.后天可调性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史中表述体质概念的几种不同用词

(二)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在《内经》中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东汉、宋、金、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发展的概况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机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重要因素。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以及精气血津液理论。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有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等八个方面。

上述八个方面可归纳成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先天禀赋,包括性别差异,归属于先天因素;其余则归属于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体质差异的种类

(1)群体差异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同一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差异)

2.体质分类的目的

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一)中医学体质分类的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及理论基础(二)古今医家对体质的分类(三)中医学体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正常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一)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其中,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质

(二)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各自的总体特征、具体特征(包括体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和发病倾向性)以及发展演变趋势
Tags:中医基础理论,医学院,教案,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