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书写钢笔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正确的执笔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正确的执笔和书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作品展示,导入课题 1、先出示本班学生铅笔书写的作品,进行表扬。(旨在激励) 再出示几幅钢笔书法作品,朗读欣赏。(旨在引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笔写的吗?然后揭示课题。 上三年级了,我们也要学习用钢笔写字了,有没有信心写好?(教师板书:认真写钢笔字) 学生大声齐读。 二、认识钢笔及墨水 1、教师出示一把钢笔,进行实物认识。现行钢笔头有粗有细,我们学习作业应该用中等的普通钢笔。(看样子)教师拆卸一支钢笔,介绍其结构。 2、学会吸水:墨水有多种色彩,我们一般使用纯蓝,出示样品。教师示范吸水,提醒学生注意卫生。如果是旧笔,要先冲洗一下保证吸管通畅。吸完墨水后把钢笔擦干净,拧上笔套和瓶盖。 3、学生代表上台试吸,课后指导其他学生。 三、学习书写方法 1、看第一页上部和第二页上部图示,仔细观察其握笔姿势。 教师说明:执笔方法基本与铅笔相同,握点与笔尖距离约一寸;坐姿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桌面距离约一尺,胸部与桌边离一拳 2、自己试一试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提出希望:学写钢笔字一要肯专心,模仿字帖认真写,比比象不象;二要有恒心,每天定时坚持写,一定能进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训练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导入,认识四宝 先出示毛笔书法作品,问:你知道这是用什么写的吗? 再认识文房四宝。中国古代没有铅笔和钢笔,大多是用毛笔来写字的,所以,毛笔书法在我国可说是历史悠久,用毛笔写字,还离不了几样东西。 出示实物。教师简单演示,介绍它们的用途。现在一般用墨水。 二、学写毛笔字 重点指导毛笔的使用方法: 1、选择合适的毛笔。小学生初学,一般用中楷毛笔。 2、新笔软化。新毛笔使用前,要用清水泡几分钟,把笔毛泡开。 3、写前注意点:写前将适量的墨水倒进砚台或小碟中,备好一张吸水软纸垫在页面下。 4、学习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与铅笔、钢笔不同,看插图,并学着老师的样子握好笔,坐姿与平时写字一样,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稳。 5、学生练一练。写时蘸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6、写后注意点:写完后要将毛笔用清水洗干净,把笔头轻轻挤干,套上笔套,有条件的挂在架子上或插在笔筒中。 三、总结:用毛笔写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认真练习。
教学反思: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课文中的 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的作者是乔羽,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范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形、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课文中“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 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区别助词: 谁( )狼( )消( )西 ( ) 推( )浪( ) 悄( )洒 ( ) 2.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 愉快地( ) 凉爽的 ( ) 尽情地( )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时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教学反思: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题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会写会读生字。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检查自学情况。 各人试读课文。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指名读课文。 分自然段读。 第 1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 2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 ?请读: 第 3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放录音欣赏。 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各人背诵。 小组背诵。 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境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 采 天真、可爱、顽皮 藏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 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教学反思: 上完《所见》这首诗后,我感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严羽曾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就这一点,我处理的不够好,没有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习作 1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 摘草莓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2、在练说的基础上,按事情的顺序,有条理地把招待客人的过程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把接待客人这件事写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 例文的录音。 可供学生表演的简单道具。如大人的眼镜,玩具电话等。 准备一个小室内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呀,太阳公公已经笑眯眯在天上望着我了!我连忙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哼着歌往学校走去。路边的小树好像在向我招手,我的耳边还不时传小鸟悦耳叫声,非常有趣。 2.老师在说什么呀? 3.对,告诉你们,这就是作文。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想试试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 摘草莓 》,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 ( 1)小小组讨论讨论。 ( 2)大组交流,指名回答。 2、再读例文《好阿姨》,讨论写法。 ( 1)我们来听听小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买牙膏时遇到那位好阿姨的。(放录音) ( 2)小作者先讲什么?然后呢?最后谈了什呢? ( 3)再读读这篇作文,你发现了什么? ( 4)小结:对,原来小作者只是把自己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作文啦! 3.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启发想象。 ( 1)学生自由读: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非常可爱,他很喜欢想象,常常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变成一篇篇小作文,我们来读一读吧! ( 2)指导模仿说话:如果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干什么?小小组交流。大组交流,指名说。 (3) 小结:我们的同学想象力真丰富,写出的作文一定回出色! 三、指导习作 1、明确写作要求。下面我们就来试试,轻轻松松地写出我们的第一篇精彩的作文!写什么呢? 2、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 1)两名学生表演小剧《客人来了》。按照“请进”——“请坐”——“倒茶”——“削水果”——“给爸爸打电话”的顺序进行表演。 ( 2)学生评议,从表情和语言两个方面,给予补充。 ( 3)再请一组同学表演。 3、学生写草稿。 现在我们拿起比,把你招待客人的经过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们刚才的表演。 4、点评。 ( 1)同桌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纠正,互相表扬、肯定。 ( 2)推荐你认为写得好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 ( 3)交流评议 . 5、学生修改。 6誊写作文。
练习一 1、学和用教学要求: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 1)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想不想学习和它有关的词语呀?这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 2)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谁准它? ( 3)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 4)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 5)评议。 2、第二部分。 ( 1)审题明确题意。 (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 4)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3、第三部分。 ( 1)审题:指名读。 ( 2)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 3)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 4)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3、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4、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驾结构和布局。 5、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6、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金秋、烟波、水乡 芦苇、菱藕、荷塘 夕阳、归舟、渔歌 枫叶、灯火、月光 ( 6)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 7)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 8)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 6)反馈: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生“斜撇”和“长撇”的运笔方法。 2、教师书写斜撇和长撇,指导运笔方法。 斜撇,从竖中线稍右起笔,向左底角线撇出,笔锋有略向左上提起之意。 3、学生练习。 长撇,起笔同悬针竖,下行到横中线下向左撇,提笔出锋,悬空收笔学生练写长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 远走高飞、背井离乡、兄友弟恭、天各一方、牵肠挂肚、朝思暮想、一日三秋、地久天长 2、指导 ;小小读书交流会互相交流: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何感受?有顺序写下来。
教学反思: Tags: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教学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