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哪杯水多教案 有趣的不倒翁教案 认识水教案等教学课件

日期:2019-3-11 12:46 阅读:

   8。哪杯水多

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科学》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探究中,大胆假设,自主探究,自悟自得,体验成功。《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之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能用科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培养学生估算液体多少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亲自实验,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动手探究的自信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2.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并初步学会估算液体的多少。

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目测更准确。

课前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个抹布。

2.实验用品: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 实验报告, 教学课件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游戏:

教师出示三支笔,以不同的展示方法让学生猜哪支笔最长,哪支笔最短?引起学生争论。引出不论我们不管做什么比较都要有一个标准,而且要在统一的标准下才能进行比较。

(一)生活化的导入,激发探究

师:能问大家一个问题吗?

生:能。(齐声)

师:你们在家都做家务活吗?

生:做。(齐声)

师:都做哪些家务活?

生:帮妈妈刷碗,扫地。

师:噢!真勤快。

生:帮爸爸擦皮鞋,擦地板。

师:噢!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生:……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呀?是不是你们都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呀?

生:是。(齐声)

师:看来大家都是爱劳动、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老师邻居家有一个和大家一样大的孩子,叫小明,他也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他每天早晨都早早地起床为爸爸、妈妈和自己冲杯奶。这天早晨,他冲了这样的三杯奶。

(出示课件:三杯牛奶,三个杯子相同,而其中的奶量不同。)

师:大家猜猜看小明会把哪杯奶给爸爸

哪杯奶给妈妈

哪杯奶给自己呢?

生:我猜小明会把3号奶给妈妈,2号给小明,1号给爸爸。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妈妈整天上班工作,回家还要做家务,很辛苦,所以要喝最多的,就是3号杯里的奶;爸爸虽然也工作,但是回家不做家务,所以要喝比妈妈少一点的1号杯里的奶;小明还小,喝最少的2号杯里的奶。

噢,这是你的观点。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认为应该把1号杯分给爸爸,2号给妈妈,3号给小明。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认为小明正在长身体,最需要加强营养,所以要喝3号杯里的奶

爸爸在外边干活很累,也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应该喝1号杯里的奶,妈妈不喜欢喝奶

可以喝最少的。

师:噢!这是你的想法。看来呀!大家都同意把最多的奶给最需要的人,大家能一下就能猜出来哪杯奶多,哪杯奶少,那我这里有三杯水,(出示课件:三杯水,三个杯子相同,而其中的水量不同)你能一下就猜出来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吗?

生:能!

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哪杯水多,哪杯水少”的问题。

(板书课题:《哪杯水多?》)

(二)情境化的课堂,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师:好,你来猜?

生:3号最多,2号最少。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因为3号杯水高。

师:这里我们把水在杯子里的高度叫做“水位”,大家说一遍“水位”。

生:齐声说:水位。

师: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

生:杯子是一样的。

师:加上这个条件,我们来看,在杯子是相同的条件下,是不是水位高的水多。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看来大家的看法非常一致,在杯子相同的条件下,水位高的水就多。

(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探究活动2:

师:我这里还有三杯水,你还能猜出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吗?

(出示课件:三杯水,杯子的粗细不同,水位相同)

生:1号杯子水最多,2号杯子水最少。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因为1号杯子宽。

师:对于杯子,我们还是用粗细来描述比较好,也就是说杯子粗的水多。还有别的条件么?

师:好,你来补充。

生:水位是一样的。

师:加上这个条件,我们来看,在水位相同的条件下,杯子粗的水就多。大家同意吗?(同意)我们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好)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当杯子大小相同时,我们一看水位高低就知道水的多少,现在我们拿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再把屏幕上的三杯水请到这里来,大家看是不是?(教师拿出与课件上基本相同的三杯水让学生看,学生看后明白是课件中展示的)现在我们分别把他们倒在这三个大小相同杯子里,请大家观察一下哪杯水多,哪杯水少?

生:1号杯子水最多,2号杯子水最少。

师:还真是和大家先前说的一样!这样看来,当杯子里的水位相同时,杯子粗的水就多。

(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探究活动3:

师:看来,任何一个科学的结论都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判断他是否正确。这次,我给每个小组的桌上都准备了三杯水。大家赶紧观察一下,再猜猜看哪杯水多,哪杯水少?

生:1号多,3号少。

生:3号多,1号少。

生:2号多,3号少。       

生:3号和1号一样多。

……

师:有的说1号杯子里的水最多,有的说2号杯子里的水最多,有的说2号杯子和3号杯子的水一样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这次大家的意见怎么不统一了呢?问题出在哪里?

生:杯子的大小不一样了。(板书:杯子不同)

生:水位的高低也不一样了。(板书:水位不同)

师:出现了这些情况,我们用眼睛无法准确地判断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师:刚才我看见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一定有好办法了,谁能说说?

生:我们小组想用一个杯子、一把尺子来判断,把这三个容器里的水,一个一个倒入这个杯子里,量一下水位的高度就知道了。

师:噢!你们小组的这个方法不错!待会儿你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实验,看看行不行,好吗?

生:我们组想用大小相同的三个杯子来判断,就是把三个不同容器里的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杯子里,一看就知道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了。

师:嗯,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一开始用的方法,杯子相同,看水位的高度,刚学的方法就用上了,不错,学以致用。待会儿你们就用这个方法试一试。

师:噢!你们还有?你来说说。

生:我们组想用称重量的方法,哪杯水最重,就最多。

师:这个方法很特别,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爸爸在市场上买酒,我看见他每次都用称称,重的酒就多,轻的酒就少,所以……

师:看来你很注意观察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们就用这个方法实验好吗?

师:看来大家的办法还真不少,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下面各个小组可以用你们自己想出的方法进行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组的想出的方法试一试,在实验时,如果你又发现了新方法,也可以试一试?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时你们可能用到的器材,如果哪个小组需要的话,小组长可以过来拿。

师:不过,大家看桌上的器材都是什么做的?噢!玻璃,那么在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小心,注意安全,不要把仪器弄坏了,划破手指。

生:要轻拿轻放。

生:不要把杯子里的水洒出来,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不准确了。

师:连这个你都想到了,非常好!请坐。

师:老师也想给大家提个建议,在实验时,小组同学要注意团结合作,特别是要注意,不要把三杯水弄混了,那样你就无法进行比较了。老师说明白了吗?下面开始实验吧!

小组实验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镜头一:各个小组长都上“实验器材超市”拿了量筒进行实验(但是不知道量筒叫什么),有的组拿了三个量筒,一比就知道了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有的组只拿了一个量筒,分别把三杯水倒进量筒里,并且有人记数,最后确定数大的水最多。并大声说:老师我们知道了,3号杯水最多,2号杯水最少……

镜头二:有的组用量筒测量完了以后,就听见有同学说: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组长再上去拿小酒杯量一量。还有的组说:拿那个小桶和称来试一试。噢!老师还是3号杯水最多,2号杯水最少……

镜头三:老师我们用了3种方法,结果都一样。老师我们用了4种方法……,我们用了5种……

师:请大家坐好,刚才我看到大家各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真的是很投入,那么你们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能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得出3号杯水最多,2号杯水最少。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介绍本组的做法,他们用了3个方法。

师:哪个小组还用了和他们不一样的方法?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还用了称称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用做记号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方法来实验,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

生:一样!(齐声)

师:看来要判断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可以用很多方法,不过,要想准确的知道一杯水到底有多少,就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刚才看到有的小组用了这个特别的仪器(师顺手拿起学生用过的量筒),大家知道它叫什么?

生:不知道。

师:我来告诉大家,它叫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现在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上来拿一个回去。

师:现在每个组都有一个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看量筒上有什么?

生:有横杠。

生:有横线。

师:还有什么?

生:有数字。

师:除了这两样,还有什么?

生:字母ml。

师:ml表示毫升,毫升是表示液体体积的单位;也就是当水位在20这条长线上时,我们就说水的体积是20毫升。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量筒上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多少?有几个小格?算一算一个小格是多少毫升?

生:相差20毫升,一个小格是2毫升。

师:这个量筒最大的数是多少?

生:250毫升。

师:说明这个量筒最多能量250毫升的水,多于250毫升就要选择再大一点的量筒。

师:最小的数是多少?

生:20毫升。

师:说明这个量筒所量的液体最少不能低于20毫升,如果少于20毫升就要选择小一点的量筒。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量筒,那么你知道量筒倒上水是什么样子吗?请看屏幕。(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面是凹下去的。

师:那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应该看凹面的上部还是底部?

生:看底部。

生:不对,读上部。

师:到底怎么读呢?我们了来看正确的读法。(出示课件,课件上展示正确的读数方法)大家看,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的最低处相平,这样读出的数才是最准确的,在今后的实验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那么,量筒怎么用呢?谁能说说?

生:把水倒在量筒里就行了。

生:还要看刻度。

师:量筒到底怎么用呢?我们来看一看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如下:

1)拿到量筒后首先要看一下量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测量液体时,首先要把量筒放在一个平面上,放平稳;然后再把杯子里的水口对口地倒进量筒里,不要把水洒在外面,如果洒了测的数就不准了;当量筒里的水面静止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最低处相平,这样读出的数才是准确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量筒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来测量一下这杯水有多少毫升?请小组长马上上来拿一杯回去测一测,看看有多少?

生:汇报结果。

生:41毫升。

生:40毫升。

生:40毫升。

39毫升……

师: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我给大家的都是40毫升的水。请量的不是40毫升的小组找找原因。

生:我们在读数时视线没有和水面的最低处相平。

生:我们在往量筒里倒水的时洒出来一些。

师:能找出失败的原因,这点很好。下次实验时只要注意了,就一定能成功。

  (三)自悟自得,拓展延伸,体验成功

    拓展:1

师:经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了40毫升的水是这么多,那么根据这40毫升的水,大家先估计桌上几杯的水有多少?(发实验报告)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看一看你估算的是否准确?

镜头一:学生有的估计是120毫升,有的估计是110毫升,有的估计是105毫升……经过量筒测量后,有的组发现自己估算的和测量的差距很大。

镜头二:对第二杯水的估算,各小组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显得比较谨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并通过协商确定估算结果,估算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相比差距较小,也比较准确了。

师: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大家知道吗?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我来告诉大家。这个叫量杯……(教师边出示实物边介绍)

拓展2

师: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生:家里的水表。

师:通过水表你能知道什么?

生:家里每月用水的多少。

生:打针的针管上面有刻度,可以知道打多少药。

生:奶瓶上有刻度。

师:为什么要有刻度?

生:有了刻度可以知道小孩喝了多少奶。

生:有的药瓶上有刻度,就像我们喝的止咳糖浆……

生:汽车上的油表和水表……

(四)课后延伸: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这可是个好习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思考了,你就会发现许多科学知识。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

生:想。(齐声)

师:那么大家看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量筒,如果大家也想做一个,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好不好?(好)下课!

设计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用眼睛看是判断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本课的一开始我就着重从平常的生活场景入手,用眼睛观察的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并让学生自己从平时的生活现象中总结出: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就知道“哪杯水多”;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就知道“哪杯水少”的科学道理。紧接着我又故意设计了一个环节,抛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杯水多?”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形成问题矛盾,点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当用眼睛无法判断出哪杯水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碰到用眼睛不能解决的难题,这样再引入用其他的方法来判断“哪杯水多”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展开教学时我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材料的提供上。无论是图片还是实物,首先要提供给学生的都是杯子,而且都是生活中用的,并且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杯子,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避免杯、瓶等词语混沌不清的现象,第一组三个杯子是图片:在杯子相同的情况下,哪杯水多?这组图片上的杯子最好是都带有几朵小花的杯子,让学生一看就知道杯子是一样的,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猜测,偏离了课堂主题。再比如第三组: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判断哪杯水多?这组是要引导学生做分组实验,每组有三个杯子,而杯子要求是生活中的杯子,并且是:杯子的高矮不同,粗细不同,杯壁厚度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杯底的厚度也不同。让学生根本就无法用眼睛准确的判断出哪杯水多,哪杯水少。这样才能引出其他判断哪杯水多的方法,因此在定向探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

其次是注重“猜想”。猜想的提出,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的重要环节。有许多科学猜想,比如苹果为什么落地,“哥德巴赫猜想”,这种猜想过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当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孩子们预测其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这是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无法用眼睛判断出哪杯水多时,我就顺势一转:“那谁能想想办法呢?”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先“想一想”方法,调动起他们猜想的积极性,并借助于生活中的判断和推理,使孩子们的脑子里产生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机会表达,解释,不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的对错,只要他们支脑筋去想了,有机会去说了就是有意义的,对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就会有促进,这就是刘默耕老师所说的“诗从胡说起”的阶段。目的在于调动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使之产生用实践、用证据来支持自己观点的需要,促使学生动手去做,动手去发现,结果会让你出乎意料。

9. 有趣的不倒翁

用“解暗箱” 的方法探究,意识到从事物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动目标:

1、不倒翁具备底部是半球体,里面装有物品的特点。

2、动手操作,探索适合制作不倒翁的材料。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不倒翁玩具3个,不倒翁操作玩具15个,黄豆、弹珠、太空泥、棉花、沙子若干,记录纸,《不倒翁》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猜谜语: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把,样子像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来。猜一猜说的是什么?(一种玩具)

二、玩一玩中观察发现不倒翁特点。

老师带来了三种不同造型的不倒翁,你们可以过来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

  请回到小板凳。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不倒翁的?(没动它时它是直直的,推它时它怎么也倒不下)。

  这三种不倒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底部是半球体。还有呢?肚子里是空空的吗?)

  出示记录表并小结:你们观察到不倒翁底部是个半球体,身体里面装有物品。

三、探索适合制作不倒翁的材料。

1、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不倒翁好吗?

  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这种底部是半球体的不倒翁,你们想做一个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黄豆、弹珠、太空泥、棉花、沙子,你们分别放进去试试,帮老师选一选哪种材料适合做不倒翁,好吗?

2、尝试制作。

  把你们的不倒翁留在桌子上,回到板凳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你们刚才试了棉花和太空泥了吗?放进去怎么样?为什么放进棉花和太空泥的倒了而放进沙子、豆子的能站住?(沙子、豆子等比棉花、太空泥重)

  小结:原来,放棉花和太空泥的不倒翁像没吃饱一样,肚子里轻飘飘的站不稳。而底部放了沙子、黄豆的不倒翁重量都集中到了脚上,下重上轻,就能站住。

  提问:你觉得弹珠够重吗?为什么放进去还是倒了?

  小结:由于弹珠是圆形的,放进不倒翁里滚来滚去,滚到哪边就哪边重,不倒翁总是倒向重的一边。

  提问:什么东西能让不倒翁立住?我来让不倒翁摇晃起来,你发现了什么?(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我们来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一讲你的不倒翁。我们打开看一看。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结:沙子、黄豆放进不倒翁里虽然能立住,但是一摇晃,里面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倒下了。而有太空泥帮忙的不倒翁,不会滚来滚去,摇晃起来,重量还是在脚上,所以始终不会倒下。

  孩子们,你们变成不倒翁试一试,我来推一推。如果重量集中到一只脚上会怎么样,重量集中到另一只脚上呢?要集中在哪里?(中间)

3、再次尝试制作,增加成就感,体验乐趣。

  孩子们,你们还想再做一次不倒翁吗?好,再去试一试。(老师指导重心偏离的不倒翁)我们让不倒翁们跟着音乐一起摇摆起来吧!

  总结:根据我们刚才的操作,发现不倒翁里面要放重的东西,而且需要将重的物体固定在半球体的底部中央才能做成不倒玩具。

活动延伸:

  这是小朋友在幼儿园做的不倒翁,在家里可以做不倒翁么?用什么做?一起来看看,它是用什么做的?再来看看,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原来,我们生活中底部是圆圆的东西都可以来做不倒翁,想不想试试?下节课,你们把家里制作的不倒翁带来一起来玩,好吗?

窗体顶端

 

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记录;能用简单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单元重点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单元难点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10.认识水

教学

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教学重点:知道水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提高

学生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1、(一杯水、一杯白醋、一杯糖水、一杯茶水、水球)共九组

2、一个水槽、一个锥形瓶、一个烧瓶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

学生

兴趣。

“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水“

师:对于水你了解多少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水是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利用各种感官,找水。

师:拿一杯白醋问学生:“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一杯什么?”

(生回答)

师:俗话说眼见为实,可这次,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了,我们在认识一样东西的时候,不但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感官,我们才能更正确,更全面地去认识事物。那下面我就请一名同学上来闻一闻,看到底是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闻一闻,相机指导闻和尝的正确方法)

教师

:出示一杯水、一杯白醋、一杯糖水、一杯茶水。

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四杯液体,它们分别是一杯水、一杯白醋、一杯糖水、一杯茶水,老师不小心把它们弄混了,同学样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找出其中的那杯水呢?(学生分组辨认。)

生汇报是怎么找的?在学生的讨论中,理顺思路,让学生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一看、二闻、三品尝……

三、利用各种感官认识水

师:同学们帮老师找到了水,那我们就利用刚才我们

总结

的方法和步骤来认识一下水

(生利用一看、二闻、三品尝的方法分组认识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觉得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希望学生能够说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比较引导)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实践非常重要,不要毫无根据的乱说。

师: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那么水有形状吗?(生答)

师:请同学们从抽屉里拿出水球来玩一玩,想一想,水是什么形状的?(玩后,学生讨论)

师: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为什么呢?(生答)

(师演示,往各种形状的容器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水流动的过程,感受到水是会流动的)

师:像水一样会流动的的物体我叫液体。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液体呢?(生做答)

师:出示实物:橡皮、木头

像木块、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自然界中哪里有水?

师:自然界中哪里有水?

(生作答)

师:在地球上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97%,故地球有称水球。可能供人们饮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少出示

课件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并相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五、拓展,呼吁身边的人也节约用水

学生设计节约用水的标语,呼吁身边的人也节约用水。

 

教学

反思

     我感觉,整节课,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比较高,在找水、认识水,玩水球等实验环节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用心探究,但学生注意倾听的能力较差,在其他同学分享收获时,许多学生不注意倾听,仍在做着自己的事情。

    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与运用方面,也有很大缺陷,徐老师在评课中说,能不用课件的地方就不用,用就一定要用的精当,确实是这样。本节课我在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时,整体出示,学生看起来比较抽象,如果边讲,边分步出示会清晰明了的多,所以在课的的运用和设计,也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多下功夫。

11. 有趣的浮沉现象

一、创设情景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

小球

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 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 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     放入水中会     。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

课件

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

课件

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验要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先按实验提示一的要求进行分工,让后再从桌洞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盒准备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整理好用品。)

 C、师:xx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请注意整理实验物品。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能按照分工认真做自己的任务好,实验现象记录的也很及时。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同学们在分享收获的时候,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看你们的结果是不是和他的一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汇报结果。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们组的一样吗?(一样。)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生:它们轻,它们是空心的。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猜想,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轮流将泡沫板轻轻的压入水底,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完成了操作,请小组长把材料收起来放入桌洞中。谁来说说在把泡沫板压入水底的过程中,手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泡沫板往下压时,手很吃力。师:手为什么会感到吃力?水中会不会有什么?

    生:水里好像有一种力撑着泡沫板,泡沫板很难被按下去。师:手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下的,那么水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哪的?

    (向上。)(此处让学生先说感受,2-3名同学,之后师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小结。)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感受到水中有一股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是这样吗?也就是说,我们用手往水中压泡沫板很费力,是因为水对泡沫板有一种

    (向上托的力)。(找2-3个学生说。)师:我们能够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在科学上叫做浮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浮力的概念。(学生齐读浮力的概念。)

 2、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猜想,交流。)师:那到底有没有受到浮力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橡皮筋,钩码,尺子,水槽。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物体设计实验验证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稍等一会。)

看来,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现在老师给你一点提示:我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被拉长了。)如果钩码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橡皮筋的长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变短了。)由此,你能不能想到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钩码在水中是不是受到浮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学生汇报:1、把橡皮筋系在钩码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2、再把钩码完全放入水中,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测量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橡皮筋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浮力,如果橡皮筋不变,说明钩码在水中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师:这个方法非常棒。我们在用尺子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等钩码稳定了再测。师:钩码要完全放入水中,能不能碰到水槽?

  生: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师:我们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零刻度朝下,测量橡皮筋两个环之间的长度。读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用直尺测量读数时,眼睛要和刻度平视。师:说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有实验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方案设计出来了,注意事项也明白了,咱们开始动手操作吧。

   (学生操作,并汇报。)师: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结果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坐好。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分工很合理,能按照我们的实验提示进行操作,实验效果很明显。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情况汇报一下?老师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在测量误差存着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能看出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师:由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师: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应用拓展

师:水的浮力自从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生:救生圈,救生衣,小船,竹排,潜水艇......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老师做聊天式介绍。)

1、(小船)看看这是什么?游客可以乘坐着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游览优美的水上风景。2、(救生衣)你认识这个物体吗?救生衣可以依靠它自身的浮力,将落水者的面部托出水面,拯救落水的人们。3、(黄河浮桥)它是黄河浮桥,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又一伟大利用。人们在船或浮箱上架设桥梁,利用船或浮箱在水中的浮力托起桥梁,供行人、车辆通过。4、(浮力选种)人们还利用浮力进行选种,把种子倒入盐水中,好的种子颗粒饱满,重量大,就会下沉。坏的种子颗粒干瘪,重量小,受到浮力作用就会漂浮上来。把漂浮的干瘪的种子捞上来,放掉水后,剩在池里的就是人们需要的好种子了。5、(海洋浮标)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是海洋工作者了解海洋风云变换的重要工具。     师:现在咱们回想一下前面做过的小实验,你知道这两个小球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沉入水底了吧?(找个同学到讲台试一试,把结果告诉大家)    这两个小球虽然看起来好像完全一样,其实一个是皮球,一个是实心球。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再比如我们军事中常用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继续研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12. 改变浮和沉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

12、改变浮和沉

课时

 

使用意见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2、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橡皮泥7只、鸡蛋11只、食盐6包、塑料小瓶7只、塑料泡沫6只、大螺丝7、土豆7只、潜水艇模型6只、大烧杯12只等

 

 

 

 

 

(一)导入新课

游戏:猜手里有什么?

把粉笔、橡皮泥、塑料瓶、鸡蛋依次放入水中,猜会怎样?

(二)主题探究

1、猜鸡蛋是浮是沉,有的浮有的沉。

让学生猜测其原因。

2、鸡蛋可以改变在水中的浮和沉,其他物体也能吗?

(1)学生小组讨论改变方法。

(2)学生交流。

3、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4、教师巡回指导并把成功的代表性作品带到讲台。

5、学生交流汇报。

6、分析它们是靠什么改变了浮和沉?

总结出:物体重量、液体、形状、借助于漂浮物。教师板书。

(三)自由活动

1、玩小潜水艇。

2、教师讲述潜水艇历史。

(四)课后拓展探究

煮水饺,为什么开始时水饺沉在水下,熟后都浮上来。

 

 

课后反思

 

 

13.水面的秘密

教学目的:1、针对水面的现象提出疑问,能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用具准备:硬币、滴管、自制演示教具、水槽、钢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秘密。问同学们,你们有秘密吗?生: 师:不但我们每个人有秘密,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秘密,比如我们这部分学的《水的科学》就有很多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面有什么秘密。板书、水面

2、拿出一个杯子,从水槽里舀满水,为学生这杯水有几个面?生:三个。师:我们要研究的有秘密的水面是指的与空气接触的面。

3、我们看水面的图片。知道水面上站着的这种小昆虫叫什么吗?叫水黾。有趣吗?一种叫水黾的虫子站在水面上!看到这种现象,你不觉得奇怪吗?奇怪在哪里?生:为什么它不落入水中?师:我们大部分人对周围的现象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我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观察事物,多留点疑问,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4、好,问题提出来了,怎么解决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发现水黾在水面上散步的秘密!

二、硬币滴水实验

1、先拿出一枚一分的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硬币,我们用滴管往硬币上慢慢的滴水,小组商量商量、猜一猜这枚硬币能存多少滴不流下来?

2、找各小组汇报。并记录在报告单上。

3、下面我们开始分小组做实验,我先说一下几点注意事项:滴管能不能离着这么远这么近?硬币可不可以这样拿?小组选一名同学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数着一共多少滴水,组长填写实验记录单!

4、每一组的同学都说说自己组填写的情况。当说到猜想时,可以说也可以不说。如有的同学谈到水的表面有弹性,包住之类的词,教师顺势导出。如果没有就直接讲,水的表面有许许多多的水娃娃组成,这些水娃娃之间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把里面的水包住,这种力就叫水的表面张力。板书。

三、水面托硬币的实验

1、水的表面张力除了能包住里面的水,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托起硬币呢?

2、每组一枚硬币和叉子,先看老师把硬币怎样放到水里面,注意要轻轻的,要慢慢的放入。

3、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实验。其他同学分别试试。

4、找一名同学说,为什么能托起硬币。生:因为水的表面张力。

5、看水黾的图片。找同学解释。如果你跟爸爸妈妈一起到水塘边,看到水黾在水面上划行,她们问你,你怎么给他们解释呢?

6、出示荷叶图片。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四、拓展

1、我们回到刚才做的实验。这是一点洗衣粉,我把它放入水杯,大家观察。

2、过一会儿,等硬币沉下去,问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如果我放入白酒?盐呢?胡椒粉呢?沙子呢?3、其他的液体有没有表面张力呢?比如牛奶?果汁?啤酒?

课下大家可以自己做一做,想一想,说不定会有很大发现呢!

 

 

第 四 单元单元备课

第 五 单元单元备课

主题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单元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并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等。2、在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等。

单元重点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知道天气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

单元难点知识点在书外,实现活动承载知识的重大突破

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3、《今天的天气》探究认识天气的方法,为后几课的研究作辅垫; 《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自制观测气象的简单仪器,利用方便、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 《一周的天气》对前几课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

实验名称

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半杯热水,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  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持续观察15—20分钟。

 

 

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单元内容分及课时安排1、本单元由《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标》、《我的雨

计记录方式(表格、图形、文字等)-数据分析-汇报与要点记录-表达与交流-获得结论5、课时安排:6课时

量器》、《一周的天气》四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领悟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2、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装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惟一单元,虽然与前面进行的科学探究没密切的知识联系,但由于学生对天气有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进行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对于天气的研究又有长

 

 

 

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

 

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业主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业主将要回落时的 温度;

2、在测量过程中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

 

3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4、视线与液柱的顶端相平。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89

81

76

72

69

 

66.5

64.5

63

62

61.5

61

 

 

 

实验名称

 

外部环境的温度对水温的变化影响

实验材料

两个水槽、三个烧杯、三只温度计三个铁架台

1、在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温(40)水,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冷水。

2、在三个杯子里同时倒入相同温度(50——80)、等量的热水。

3、将两个杯子分别放入水槽里,另一个放在常态下(室温),分别用铁架台悬挂一只水温计,调节水温计液泡与烧杯中水的位置,使液泡均悬浮于水中。仔细观察三杯中水温的变化,做好记录。

 

温水水槽中热水降温最慢,冷水水槽中热水降温最块,常态下的热水降温速度居中的。

 

实验结论

外部环境的温度影响热水温的降温的速度。

注意事项

冷水尽量用自来水,保证冷水与室温的温差。

 

环境

温水中

冷水中

室温下

 

开始温度()

80

80

80

 

2分钟()

79

75

77

 

3分钟()

78

70

75

实验结论

不同结构、材料的容器保温效果不相同。

注意事项

本实验观察的侧重点是相同时间不同容器内的热水降温的快慢差别,所用的仪器应尽量在形状、大小上差不多。

  

钢化保温杯

玻璃杯

陶瓷杯

纸杯

开始温度(

80

80

80

80

3分钟

79

75

76

77

6分钟

 77

71

73

74

9分钟

76

65

67

72

12分钟

75

60

64

70

我的发现

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下降,温度降低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玻璃杯、陶瓷杯、纸杯、钢化保温杯。

10分钟()

76

66

72

我的发现

外部环境的温度影响热水温的降温的速度。

实验名称

容器热水温度变化影响试验

实验材料

钢化保温杯、玻璃杯、陶瓷杯、纸杯、水温计

1. 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瓷杯、纸杯里同时加入相同温度(50——80)、等量的热水。

2. 每隔三分钟观测一次水温,做好记录。

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下降,温度降低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玻璃杯、陶瓷杯、纸杯、钢化保温杯。

Tags:教案,杯水,有趣,不倒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