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科学教案设计—《毛毛虫不见了》教学设计

日期:2019-3-11 12:08 阅读:

         科学—《毛毛虫不见了》

一、课前系统部分                                     

课标分析                                      

 生命科学领域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与物质科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相较,生命科学领域更具生命教育价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作了如下的要求:“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科学教师要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要达成的目标。 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亲身经历而逐渐形成的,科学知识不应当是听课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科学现象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和知识建构是在同一过程发生的。而建构知识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原有认识在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冲突在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教材分                                       

《毛毛虫不见了》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生长与变化单元中的一节,本单元是围绕着生长和变化来展开问题的探究,而本节是一堂通过“毛毛虫是怎样过河”这样的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见动物的变化,搜集相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和生活习性的显著变化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教材设计了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和拓展活动,两个活动相辅相成,引导学生观察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也会很有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活动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好奇心设计的也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而毛毛虫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物,将“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探究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时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但是,有可能会出现如下两个问题:                          

1.四年级有个别学生知识储备能力较强,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答案早已知晓并说出了答案,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将学生再次吸引回预设问题当中来。            

2.学生无法解决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并且在引导过程中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不理解的地方,就需要教师细致的讲解。                              

教学目                                       

1.按照课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 因。                                             

2)观察变态发育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苍蝇、蚊子、蜻蜓、蝗虫、青蛙等),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3)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          

4感受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爱护昆虫,保护环境目  的。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2比较变态动物发育过程中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策略                                       

教法:体验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学习法。               

学法:交流讨论、大胆设想有利论证。                      

科学探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设施、音响的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教师准备:引入时毛毛虫巧妙过河及毛毛虫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教学用具;毛毛虫观察记录表;PPT课件;为学生准备的各种发生变态动物的发育过程的资料库(电脑中);各种图片、录像资料。    学生准备:教学用书、发下去的毛毛虫观察记录表。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部分                                   教师在上课前把打印好的毛毛虫观察记录表发给同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                                  

新课导入(课件引入,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首先出来主人公毛毛虫,再引出毛毛虫过河的的问题,接着让学生作出假设,证明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毛毛虫吗?                          

生:不喜欢(个别人说喜欢)                              

师:其实啊,毛毛虫很厉害的,只是啊我们都不太了解它,那我们来看看咱们今天见到的这个毛毛虫遇到了什么事情吧!                           

课件出示:嗨!你们好!我是毛毛虫,前几天我出去玩,遇到一条小河,我可想看看河的对岸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呢,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我又不会游泳,可真是把我急坏了。后来又过了些日子,我居然没有借助任何物体过了小河,同学们猜一猜,我是用什么办法过河的?(此处我应用了谈话导入法,轻松自然的将本节课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毛毛虫,再用PPT让学生思考毛毛虫所说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引入到教师想要的情境当中来,也为后面正式讲课做好了铺垫。)           

师生和互动部分                                   

师:同学们知道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吗?                         

生:变成蝴蝶飞过去了。(有可能有的同学不知道毛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所以在教师提问完问题后有可能学生会沉默,这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过后公布问题答案,以便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好,那问题来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过河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师生一起提出假设,分小组讨论加以论证假设问题)                      

1.探究问题:毛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                         组探究:分小组提出假设,小组根据观察记录表的顺序探究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特点,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讨论,能够更好地促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各小组结论,引出“变态”这一科学概念: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组内经过合作讨论后最优秀的记录表,将各自组内想法分享给大家,教师总结评价各小组自主学习情况,最后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出毛毛虫变蝴蝶这一生物科学现象称为“变态”。                                         

4.巩固“变态”概念,深刻记忆变态的步骤:教师将以毛毛虫从虫变蝴蝶的几个过程为例,讲述一般的变态过程主要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变态叫做完全变态。                                             

5.由完全变态引出不完全变态,再来分析蝗虫,巩固不完全变态的过程。最后还要区别两者间定义的不同。                                   

6.在讲述完两个概念后,教师最后出示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更加深刻清晰地记忆变态过程,感受生物世界与大自然中存在的科学。           

六个探究“变态”这一概念的步骤,环环相扣,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问题和能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引出本节课重点知识内容。教师再将重点知识加以讲解,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最后以一个视频观看结束讲授内容,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两方面更加的深刻记忆本节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与热爱之心。)                   

(四)课堂总结部分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变态的概念,那老师现在就要来考考同学们了。第一个问题:毛毛虫变蝴蝶属于什么变态?                                

生:完全变态                                        

师:完全变态分为几个过程?分别是哪几个过程?                   

生;四个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生:三个过程:卵—若虫—成虫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变态的这一概念了,那我们就来一起总结一下重难点知识,把总结知识点记到笔记本上。                          

教师先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接着师生一起来总结本节课重难点知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标注在黑板上,学生记到笔记本上。然后,教师对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是昆虫的变态,那思考小蝌蚪变青蛙属于变态吗?设置问题为下节课上课做好准备铺垫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部分                                    

 1.做好本节课知识笔记;                                 

 2.关于这节课的练习题或试卷;                             

3.课下思考查找小蝌蚪变青蛙这一生物现象。                      

课后作业有书面作业也有口头作业,复习与预习相结合,更加科学合理的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来进行反思的。首先是我的导入,谈话式导入法固然轻松自然,但毛毛虫过河这个故事本身就很有趣,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本身更好的进行导入,但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细致的设计了;接着是教学内容一开始设置的问题:毛毛虫如何过河的?四年级的学生对一定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但他们知道的只是一些浅显的知识,所以有可能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预设中来;最后是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在讲完苍白的知识后,接着让学生观看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会让学生更加深刻记忆,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此次的教学设计虽然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整体上内容比较丰富、衔接自然,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比较流畅,教师给予学生时间交流讨论,也促进了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Tags:科学,教案,设计,毛毛虫不见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