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荷塘月色》教案

日期:2019-3-11 11:52 阅读:

对《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荷塘月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 找出课文中涉及到的各种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对《荷塘月色》的两条线索的理解与把握

2.对《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与语言技巧的体会

(四)教学难点:

1.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心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对移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时目标

1)以《荷塘月色》这首歌为课程开始的背景音乐,音乐结束后,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出今天要讲的课文。

2)教师做作者简介,指出课程目标。

2.课堂展示:

1)教师解题《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作者既写月色下的荷塘,又写荷塘上的月色。

2)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7-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3)同学们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呈圆形结构。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同样呈圆形结构。两个圆形结构既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的情感变化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情与景融为一体。

4)小组讨论全文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特点是什么,结合以前学过的散文特点进行分析,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移感”这一修辞手法: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运用比喻、拟人、移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通感’’的概念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六)课程总结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每人写一篇描写校园夜色的文章,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最好包括上课讲的移感,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字数600。

Tags:荷塘月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