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日期:2019-3-11 11:51 阅读:

《荷塘月色》的文本分析和教学设计

一、 《荷塘月色》的文本分析

从往至今的各色文人雅士对花及与花有关的物事情有独钟,相关的文章笔墨可谓是汗牛充栋,而其中尤以荷花及荷塘二者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例如,宋代周敦颐于荷花池旁赏花品茗,挥笔而成的《爱莲说》。那么,若将眼光转至民国时期的学者墨客,其中又以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最为声名远播。《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于北京清华园写就的一篇颇受学界赞誉的文学作品,后被刊登在著名杂志——《小说月报》上。自文章诞生,迄今已有八十余年,学界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情感、手法、意象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已历经了一个较为长久的、多变的研究过程。例如,朱纯深、朱自清《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封先勇《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以及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等文章大多以西方理论或是以朱自清先生人格等诸多方面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变革,我们理应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总结、提取、创新,以求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有所推动和帮助。

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大致可将《荷塘月色》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该段主要内容是交代作者夜晚离开家中,转投荷塘怀抱的缘由,为全文的情感的奠基之处。其次,第二部分指的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该部分大体描述了作者——朱自清先生,如何经由蜿蜒、幽静的夜色小路等周遭环境,逐步迈入荷塘的寂静,抒发自身的万般感慨。而后,第三部分是指文章中的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这个部分较为详细地对夜晚荷塘和月色景致进行了描写,展现了由作者视角所体味的荷塘之美。最后的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七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上万月色后转身推门回家。虽然散文又具备“形散而意不散”的一般特点,而《荷塘月色》在文学类型上被归为散文,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相较来说更为严密。

文章的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圆形线索的相互交错、抒情的诗意化、情感的委婉曲折。详细而言,即:

圆形线索的相互交错。作者在设计文本进程时将两条线索安排的十分巧妙,完美的将写作思路和情感发展融合,使文章在结构方面更为精细。首先是写作思路。《荷塘月色》的写作思路即是朱自清先生夜晚“颇不宁静”后向荷塘进发的一系列行踪。以全文内容作为出发点,可以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时是处于自家庭院当中,不愿入睡;而后在心情烦闷的驱使下,缓至小路,在观察周遭的景色的过程当中到达荷塘;月色如水下的荷塘是如此的迷人,使得作者久久驻留在荷塘,通过欣赏美丽的景色,以期能够忘却心中的烦闷之情;最后转身推门回家。以上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梳理大致可以归为下面这条线索:庭院——小路——荷塘——家中。作者从家中出发,最后又回至家中,这前后的对应使文章的内容抽象出一条完整的圆形线索,使文章在结构方面严丝合缝。其次是文章的情感发展。全文的情感过渡大致如下:由第一自然段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第三自然段中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至第六自然段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后到第八自然段中“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三字就已点出了文章的情感的基调,将烦闷、哀愁这样直接的心理状态铺叙于全文,也为后续情感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源头。“这是独处的妙处”中就已直指作者本人,在夜凉如水的月色下独处时的孤寂之感,可谓是在“不宁静”的基础上又更为渐进了一层。此后踱至荷塘的过程中便是作者妄图寻找宁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也更是直接说明了作者自身已然处于“宁静”的状态之中了。虽然“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是他们的热闹和嘈杂,反倒突出了作者的“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说明了作者在离开荷塘月色,归家时脱离“宁静”的不舍与怀念。从上述分析中依旧能够梳理出一条完整的情感线索,即:不宁静——寻找宁静——获得宁静——离开宁静。这条情感也是圆形结构,初始的情感状态与后来的情感状态遥相呼应。不论是行文思路,亦或是情感发展都呈现出圆形的发展状态。二者又在相同的状态中交错呼应,使得文章在精美程度上较其他散文而更胜一筹。

抒情的诗意化。郁达夫对于朱自清的散文提出了对于后来学术研究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即,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显然,从郁达夫的评论中,我们足可以认识到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化特点。对于《荷塘月色》一文,自然也是如此。全文并未选用华丽的词藻,亦或是意味深长的典故,只是以全然口语化的表达,便能够使文章具备一种古典气息。这样的特点最为突出是在文章的第四、第五和第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中连续不断的使用了十几个叠词,例如,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等。这些叠词的使用使得文章具有了音乐的美感,朗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会晦涩难读。在描写荷花的姿态上,朱自清先生使用了非常新颖的喻体,将荷花比喻成刚出浴曼妙女子,如此,荷花的姿态便跃然纸上,生气立现。

情感的委婉曲折。朱自清先生在情感表述的构思从三个方面表现出其精妙之处:一是材料的取舍得当,二是材料的组合有方,三是材料的描写详略有方。如作者并未选取过于热闹的环境材料作为衬托,来破坏文中营造的“宁静”氛围等。

二、 《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荷塘月色》教学中的重难点大略有二:重点在于对于《荷塘月色》的语言欣赏和对于《荷塘月色》的主题把握。

2、  教学过程:

A.   《荷塘月色》的语言欣赏

基于上述文本具体内容的大致分析,同学们必然已经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文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文章是由文字构成,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当中虽然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词藻,但却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古典文韵的舒畅体验。那么朱自清先生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使得如此口语化的文字而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同学根据兴趣相互结组,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分析。届时将请每个小组投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者,对老师进行汇报和分析。

B.   《荷塘月色》多重主题的把握

文本分析和语言赏析之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升华,必然逃脱不了对《荷塘月色》主题的把握和分析。但是自从《荷塘月色》写就以来,迄今八十年来,主题因人不同而多有不同解读。下面将请各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着把握文章的主题,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思辨能力。而后将请同学进行阐述。

3、  教学汇总:

语言欣赏:叠词的使用,无论是第四自然段“曲曲折折”还是第六段的“隐隐约约”,一连十几个叠词的使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余音袅绕,具有一种音乐美。用 “袅娜”和“羞涩”、“明珠”、“星星”、“美人”来比喻荷花,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荷花的缕缕清香。

主题把握: 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

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叹息。

三、 结语

通过内容的选择,大多可以进入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但是,通过权威的文本解读和科学的学情调查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作者独具质 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领略文本特定的意境,体悟作者独特 的感情和情思,这些,才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最佳路径。容,大多可以进入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但是,通过权威的文本解读和科学的学情调查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作者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领略文本特定的意境,体悟作者独特的感情和情思,这些,才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最佳路径。

Tags:荷塘月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