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在前两首诗我们已经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在感受这一首诗歌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情感基调:悲) 赏析诗歌: 诗人的这种悲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明确:六种。有风、天、猿、渚、沙、鸟。但是在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加了修饰词,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 明确: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作者用回鸟隐喻自己 师:颔联写了落木、长江。 师:“落木”指什么? 明确:落叶。 师: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明确:落木让人联想到的是急风劲吹,吹落满地黄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而落叶就只见树叶。 师: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师:如果落木有人生短暂之感,“不尽长江”又指什么? 明确: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他知道人终有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小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二)后两联 师: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明确:抒情。 师: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明确:杜甫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诗人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看到最后一联“艰难苦恨繁霜鬓”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可见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明确: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所以此时的杜甫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诗人很遗憾自己过早的白了双鬓,残躯病体,不能多为国家出,所有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壮志难酬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诗人却停酒杯 。因病不能喝,那么这种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忧国忧民的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五、整体小结 1、小结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前两联悲秋,后两联悲境遇。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在学完这首诗以后,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多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再深刻的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 悲{首:风 颈联:常作客 尾联:根因:国难 情景交融,悲秋 汉语言文学四班 2016015970 Tags:登高,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