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知识备查 字词学习 嘉肴( 自强( 兑命( Yáo 通假字 《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艺术特色 1.运用类比手法。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矜( 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j mù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一词多义 今天下三分(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动词,分裂 名词,职分,职守 动词,讨厌、憎恶 名词,罪恶 选贤与能( 颇与中国同俗( 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举”,推荐 连词,和 副词,单,只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是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用作动词,以……为亲 老而无夫 职分,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全文的总结语。 精读课文 第一层:(第1、2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第3、4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第5、6句)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选贤举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互动探究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拓展延伸 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教学:教和学。 子:子女。 归:女子出嫁。 货:指财物。 贼:指害人。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Tags:礼记,二则,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