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4章 第2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学习者水平分析: 学习者处于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上册的内容,基本掌握了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记忆较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前一节的学习中理解了血液的组成成分。通过呼吸系统的学习,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探究结构组成过程并在课堂及时掌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位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2节,主要介绍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内容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活动,然后编排了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血管的形态。具体内容按照血流方向顺序编排即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分别介绍了它们的概念、结构、血流特点和分布。其中在动脉中提醒学生动脉损伤及时医治;静脉中介绍了静脉曲张。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 生命观念:在理解三种血管的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功能与结构观。 2. 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探究三种血管的特点。 3. 科学探究:能够发现生活中关于血管的问题并进行观察和提问,尝试探究。 4. 社会责任:基于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尝试解决生活中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以区别动脉和静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 板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导入 新授 总结 作业 | 情景导入: 【师】PPT展示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的图片,思考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提示学生摸一摸颈部腕部血管的搏动和观察体表的血管。 【师】演示进行观察小鱼血管的实验 明确目的要求: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明确实验中思考内容和实验后的讨论内容。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投影仪。 实验过程按照课本进行,边观察边缓慢地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重点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由什么分支而来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实验完成后小鱼放入鱼缸,动物在科学实验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保护动物,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对它们的伤害。 【师】 实验后分组讨论: 通过观察你能找到几种血管? 依据是什么? 【师】 提出问题:那么以上血管结构有何特点,有什么功能呢? PPT展示三种血管横切图,提问,从结构上看,有何不同? 结合实验,它们中血流速度如何? 【师】 请自行阅读课本57、58、59页,讨论并填写表格。(十分钟) 请学生回答表格填写的内容。总结修正表格内容。 出示全身血管图片,指示三种血管的位置。 【师】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由于血流情况不同所以导致了不同的出血状况。 答疑。 完成相应练习,思考怎样能保证身体下部静脉中流回心脏的血液不倒流。 | 【生】 血管或者血不一样导致静脉动脉出血现象不同。 【生】 实验前 阅读教材第56、57页,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 实验中思考: 材料中为什么只提到观察小鱼尾鳍? 你在观察时觉得小鱼尾鳍怎样摆放观察效果最好? 为什么用滴管经常往棉絮上滴水? 【生】 三种。 管径最小的血管、被分支的和被汇入的。 【生】 1.动脉管壁厚,静脉管壁薄,毛细血管管壁更薄。 2.动脉血流速度最快,静脉次之,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最慢。 【生】 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生】 提出问题。 | 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对于血管有一个具象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明确存在的三种血管,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形成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应导入提出的问题。 | 板书设计 | 血流的管道——血管 1.观察血管 2.动脉 厚 弹性大 血流快 心脏至全身 静脉 较厚 弹性小 血流慢 全身至心脏 毛细血管 薄 血流最慢 物质交换 | 教学反思 | | Tags: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