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做好高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任何公办高等学校不得因新生家庭贫困而拒绝其入学。(《中国青年报》6月28日) 象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一样,贫困生经过“十年寒窗”的磨练,终于看见“登堂入室”圆大学梦的希望,其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家境贫寒,高额的入学费用无疑成为阻碍他们圆梦的“拦路虎”,这使得他们一筹莫展。 不能说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方向存在弊端,但经济条件显然已经成为考量考生家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考分和金钱之间,无形中达成了一种契约,在考分不高的情况下,“有钱人”可以采取经济补偿的办法堂而皇之进入名校的热门专业。而贫困生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修成正果”,最终却在入学费上难以为继。家庭经济条件客观上造成他们在享受高等教育上的不平等,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富人的乐园”和贫困生难以企及的“天堂”。在农村,甚至出现“考一名大学生,穷垮一个村”的现象,这不得不说是憾事。 那么,“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贫困生出路在哪?谁来为他们上大学“买单”,撑起圆梦的伞呢? 政府在行动。国家教育部门实行“绿色通道”政策,采取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开展勤工助学和特困补助等措施,使贫困生在政府的关心下实现夙愿。 社会在行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各届人士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通过发挥社会大家庭的作用,使贫困生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 亲情在行动。以贫困生家庭为中心,筹款范围不断延伸,从亲属到街坊邻居,在浓浓的亲情和淳朴的乡情中,贫困生的大学梦得已艰难起航。 各方面在打造“绿色通道”为贫困生入学积极“买单”时,要防止出现三种不良倾向。一是相关单位不作为。对国家“绿色通道”制度以及其他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力,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设置障碍人为抬高门槛,或者虚报浮夸假冒政绩。二是部分企业进行商业炒作。一些企业打着开展公益助学行动的幌子,或者截留挪用募集资金,或者借捐助之名行企业广告之实,甚至出现与贫困生签定“卖身契”之类的“霸王条款”。三是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由于急于筹集资金,家长和亲属往往忽视对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错过了以事实教育孩子奋发向上的良好契机,为贫困生进入大学后攀比享受生活打下了伏笔。 基于这些考虑,为贫困生上大学“买单”还是“悠着点”好。来源:浙江在线。 Tags:评论,贫困生,大学,买单,悠着点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