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寻找平衡让教育理想一步步实现

日期:2014-8-15 10:14 阅读:
  寻找平衡让教育理想一步步实现
  摘要:饮食中讲究“膳食平衡”,企业间讲究“利益平衡”,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而“阴阳平衡”也是《易经》的极致。教育上同样也是如此,讲究“平衡”,才能让教育理想一步步实现。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但平衡却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本文力图从课程和教师两个方面寻求平衡:课程规划与学校目标平衡,课程规划与学生需求和教师爱好平衡;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平衡,课程评价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平衡;教师师德与教师师能平衡,教师德能与学生素质平衡。在这里,“平衡”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促使我们一步步实现教育理想。
  关键词:小学平衡课程教师学生
  饮食中讲究“膳食平衡”,企业间讲究“利益平衡”,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而“阴阳平衡”也是《易经》的极致。教育上同样也是如此,讲究“平衡”,才能让教育理想一步步实现。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但平衡却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小学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系统中的各因子都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又动态的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这中间各种因子很多,系统庞大,有很多根本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因子,比如学生的家庭藏书量、家庭常住人口和父母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的基本情况……因此,本文定位在与学生紧密相连的课程和教师两个方面。
  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学校的特色,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突破口。而教师的某些行为相对来说到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自信心。因此,这两个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按照生态教育平衡的规律,可以通过人为的干预,建立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平衡。因为“人类是站在他所在的生态系统的最高控制点上……”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完善的:首先我们要研究自己学校的教育哲学,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有自己的定位。其次是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他们的发展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还要什么,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接下来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培训教师。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校本课程的整体方案。最后是方案的实施与评价,如何体现校本课程的理念与特性,研究并设计适合的评价体系,促使方案的顺利实施。
  一、课程规划与学校目标平衡课程规划与学生需求和教师爱好平衡
  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校组织校内外的力量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过多地关注开设哪一门课或成立哪一种兴趣小组。因此,它关注的是学校的课程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个教师的课程事务。一门课程不合理只影响到一小部分的学生,如果一类课程不合理就会影响到一大批学生。在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既是权利,又是责任。校本课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可以说,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和生命。所以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是为全国所有的某学段学习者都应达到的基本素质标准而设计的,难以承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素质教育之重,故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因为离开了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存在整体的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如何进一步对学校的教育哲学进行论证、对我校毕业生形象设计进一步考量完善、如何加大力度开发一些特色课程,如何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等等。但想法愈多内心却更希望能够慢下来,再慢下来,好好理理思路,多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课程问题,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挖掘潜在的动力,尽可能在诸多的因素中寻求一种平衡,让学校育人目标-学生需求-教师资源-社区期待-学校条件等能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达到相对的平衡,从而制定出适切的学校课程规划。然后通过教师培训、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寻找规划与目标之间的平衡,让我们的教育理想通过落实课程规划的方方面面逐步得以实现。
  课程开发非常讲究技术,如课程规划、设计、实施、整合、评价、审议等都有一定的程序,它体现了教育的专业性,我们应牢牢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途径兼顾的原则让课程逐步走向科学规范。
  一是“自上而下”。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具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由学校管理者来推动科任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我们需要重视学生兴趣或需要的调查与研究,还要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资源等,做到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目前学校还存在校本课程的随意性,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我给什么,而是我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的论证不足,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进一步加以改进,制定科学完善的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体系。
  二是“自下而上”。基本过程为:教师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提炼学校课程文化和特色→确定学校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它是在科任教师自发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校管理者组织进行的校本课程规划与开发。现在的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校组织校内外的力量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那么怎么引导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规划开发出适合学生及学校发展的课程呢?我想不外乎引导老师们进行如下三问:
  1.学校想做什么。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教育哲学反映的是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在学校环境、学生日常生活、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管理当中,是成熟型学校的重要标志。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一定要首先了解学校的课程目标,也就是作为学校行政领导必要让老师们都能够清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毕业生形象设计等等内容。
  2.学生喜欢什么。校本课程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师们通过调研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调研的项目应包括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喜欢的理由和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等。
  3.我们(老师)能做什么。老师想做的和学生喜欢的,都要通过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实现,即量力而行。
  以上三问之后教师就可以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同时兼顾到其他两个方面,进行自己的校本课程设计了。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平衡课程评价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平衡
  校本课程的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涉及到课程的管理、师资的配置、教材的编写、器材的准备、场地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随时面对,但从近两年的课程管理经验来看,抓好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制度将会使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迎刃而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除了将校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纳入学业评价考核的范围之外,如何将教师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评价纳入学校的考核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结合“绿色指标”分析,将师生的发展进行评估与监测,找到课程评价的核心价值,重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在学业和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总之,在实施与目标中用评价寻找一种平衡,以此达到学生素质发展、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学校教育理想一并实现的状态。
  三、教师师德与教师师能平衡教师德能与学生素质平衡
  多年来,我们参加了“绿色教育指标体系”为学校的评估,借助其中的问卷,我们把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师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
  师德——敬业爱岗。问卷中的“师生关系”很多关系到老师的品格和爱心,比如:老师是否能公平、平等的对待我们;是否尊重我们;是否信任我们等等。
  师能——专业发展。而问卷中的“教师教学方法”很多则关系到老师的能力,比如:老师是否能因材施教;是否能互动教学;是否能鼓励我们进行探究和发展等等。
  实际上以上两个问题,正是我校的校训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即:校训:尚德求真、博学求新。目标:打造绿色生态教育,师生共享成长快乐。教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快乐,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要想发展学生,先要发展教师。教师的师德与师能从学校层面会更多的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能力强,但为金钱,为利益不择手段的,违规违纪的屡见不鲜;教师虽有爱心,但能力不足的现象也不在少数;信息化的迅速发展逼迫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要紧紧跟上,否则学生就会是我们的老师。虽然这些情况在我校尚未出现或表现不够明显,但我校教师太过年轻化,经验不足也是实际,为防患于未然,因此,师德师能齐抓方为上策。
  1、加速师德与师能。
  以下五项行动措施,可加速发展学校教师的师德与师能:
  1)读书学渊——【推荐书目】。读书的优势与好处,我们不在赘述。学校可多为老师们购置了“2014年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推荐书目”中和教育报中“管理者推荐”中的一些图书,供老师们借阅与提升;或为老师们在网上购置了老师喜欢的各类书籍,范围要广,不要紧紧局限于教育类的书籍。
  2)问卷明向——【希望、发展】。开学初,可以把“绿色质量健康体检”问卷中的部分内容打印下来,并发放给老师,以期老师们能更快的明白教育教学的方向,避免走弯路,从而促进教师更快的成长。
  3)培训引路——【教育教学、教师成长】。学期中继续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各种培训,内容涉及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人员有校内班子成员、外聘的督导、专家、书法家、教育家以及有专业特长的老师等,还准备带领部分老师去外校进行专业的学习及培训,以帮助教师专业的飞速发展。
  4)研听汇智——【教研组、课堂文化】。深入课堂,关注课堂,加大听课力度,关注每位教师的成长,听课、评课、研课;并深入走进每个教研组,加强教研组建设,汇聚各家的智慧,让研究成为学校的特色。
  5)实践累法——【学习、思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实行“五之”的方法:即“教育之情”“教学之思”“学习之法”“管理之智”“人生之悟”,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学习身边的好老师的品格及方法,使教师边学习边成长,不断体验成长的过程及乐趣!从而影响身边的学生阳光健康的发展!
  2、保证效果与评价。
  在行动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或学期末,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和调整:
  1)问卷——学生、家长、老师。学期中,以座谈或问卷的形式,以学生、家长和老师为主题对教师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给予了解,并及时的集中反馈或进行个别反馈,对需要一定时段整改的,制定计划,加强监督,按计划推进。
  2)业绩——基本功、优质课、社团活动、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综合实践。学期中,对以上个人、教研组或团队深入进行过程性的指导和关注,促进各项成果的有利形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称号——学科带头人、名师、数量、星级教师评比。学期末,在老师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评出我校星级教师,以及向上一级推荐更为优秀的教师,并对各级教师的人数每期进行统计和对比,及时鼓励优秀的教师,并在我校宣传栏予以表彰和宣传。
  “平衡”有多种角度的解释,在这里我暂且把它理解为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吧。我们希望自己手中的权利与肩上的责任能够平衡,让教育的理想信念与教育现状画上等号,我们也希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达到平衡。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教育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寻找和追求“平衡”,让校园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摇篮!
  参考文献:
  《教育生态平衡: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追求》郁美南通大学2008年11月
Tags:寻找,平衡,教育,理想,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