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及配套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
知识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评论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忆江南》 2、谁能回顾背诵? 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揭题读题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课件出示) “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2、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4、生字正音:“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指名读----教师范读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停顿了一下? 6、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了解词的意思: 1、这首词很优美,那词中描绘的景象是怎样的呢?请你自由读读,边读边想想词的意思 。 2引: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理解的怎么样了? 理解词意 1)出示“白鹭、鳜鱼”认读,知道它们吗?(课件图片)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种好方法。 2)出示“白鹭飞、鳜鱼肥” a你还知道他们的意思吗? b这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积累类似的词语。 c白鹭在哪飞呢?哪里的鳜鱼肥美啊?补充完整诗句。 3)出示“箬笠、蓑衣”,什么意思?见过吗?(课件插图) 4)出示“青箬笠、绿蓑衣”: a和前面一组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多了个表示颜色的词就更具体了) b师:词中还有哪些颜色藏在了字里行间,但你一读就能想象出那景色的颜色呢? 师:同学们,喜欢这样的美景吗?现在,请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渔翁去读读,看能不能把大家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美景中去。 3、学生有滋有味地练读诗词——指名读 4、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渔翁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5、出示“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须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6、对呀,渔翁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仍然在悠闲自得的钓鱼。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渔翁不想回家呢?同桌找找说说。 7、我想采访一下这位渔翁,你为什么不想归去呢? 四、拓展性练习 1、了解张志和吗? 2、简介作者背景: (课件出示):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4.1.2教学活动Tags:渔歌,ppt,配套,教学设计,课稿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