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人与路”作文讲评

日期:2016-8-26 14:23 阅读:
  要想高考作文分数提高考生们平时的素材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21教育网的小编给考生们整理出来了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材料作文“人与路”作文讲评,希望考生们可以多去收集并且运用到自己的高考写作中去哦。
  有人说:世界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定立意。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
  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人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因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读者并不明白。可以具体化为:创新之路、个性之路、奉献之路、尊严之路等,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偏移中心的立意:
  有的同学没有谈论“创新之路”的必要性,而是大谈“创新”的必要性,没有了原话题的关键词“路”,而成了“人与创新”的话题。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应该把自己的中心回到原话题中,看看是否符合。否则,虽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切题,实际上已经离题万里。
  从文体方面来看,多数同学选择了议论文,实际上也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从自己切身或周围熟悉的人方面来写某些人是如何走一条人生之路的。这样可能更有渲染力,更能打动人。
  二、看要求;
  这次作文的要求是运用材料方面是否能准确、精炼、丰富,是否能融合于自己的议论,能否为自己的主题服务。
  材料的运用遵循的原则:
  1、材料的丰富指的是文章内出现的材料不能一两个,也不能全都选择同一类的材料。
  2、运用材料时不能把一个材料占据全文,也不能两个材料并列举出,平分笔墨。
  3、运用材料要详略得当,详的材料只能是一个,而其他的材料只能略用,当然要讲究技巧。
  4、材料中,材料之间要存在一定的关系,或递进关系,或对照关系,或并列(不同时间,不同空间)
  5、在材料丰富中,除去人的材料之外,一定增加一些自然中的比喻或类比,还要有诗词等文化材料。
  6、材料之间的顺序,要符合立意的层进顺序,最好是在材料之间有过渡。
  正确运用材料:
  1、在具体描写某一个事例之后,可采用材料排比事例方式,突出话题重点
  2、可采用描写形式,渲染气氛,材料之间夹叙夹议,运用过渡。
  3、诗词名言化用在自己的议论抒情中。
  4、材料之间的运用一般要存在一定的关系,从时间,空间,递进关系上进行安排。
  (先自然,后人物,融合诗词)
  作文分析:
  总体说来,大部分作文都能很好地运用材料,能丰富、精炼,句式也较能灵活、有力。
  正例如:①有信念的人从来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他们更愿意在别人未踏足的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大文豪苏轼开创了宋词中的豪放派路线,雄浑壮观景物、豪迈奔放的感情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从此便有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便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白居易摒弃当时盛行的浮华诗风革新诗路,新乐府横空出世;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开创画路,用绚丽的色彩渲染出美丽的《日出》;华语乐坛小天王周结论拓展歌路,成为亚洲超人气偶像。可见,开辟新途正是发展的潮流。(27班 陈诚)
  ②屈原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探索自己的路,最终名垂千古;鲁迅书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用锋利的笔去铺就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主张,圆了中国人自立自强的梦。
  东施没有自我的描绘了“效颦”的丑陋画面,被后人传为千古笑谈;追星族整天跟在明星后面,甚至连穿衣打扮都努力效仿,没有了自己的个性,结果学业荒废,迷失了人生之路。(27  臧洪晶)
  ③曹操不甘于“老骥伏枥”而开辟了一条霸王之路,宋濂“负箧曳履,行深山谷中”拓开了一条求学之路,歌德耗费60年光景撰写《浮士德》,谱写了一条持之以恒的道路   (27 姜玲)
  ④这边,我听到了杜甫执著与创新而发自内心的感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空前绝后的诗圣,仍不满足于老套路子,仍要做一位弄潮儿。
  那边,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的拉长”时,凡高却持着“先锋”画笔在野草地里面对火一样燃烧的向日葵倾诉所有的感情。是他,冲破传统审美的藩篱;他的画一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就必须修正。(27 王文静)
  名著导引:
  莎士比亚只有一个,但是穷毕生之力研究莎翁的人有多少?
  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全力钻研考证,治“红学“的人有多少?
  王羲之只有一个,但是千百年来,专习王体的人有多少?
  问题是如果莎士比亚、曹雪芹、王羲之,一生也在临摹、仿古、考证、搜补的话,又何来《哈姆雷特》《红楼梦》和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右军书风呢?
  聪明的人跟着伟人走,伟大的人跟着自己走。
  第一等人创造,第二等人阐扬,第三等人模仿。    刘墉《创造与阐述》
  议论文开头法几种的错误开头
  一、论证式:开头便开始议论、分析,这样导致开头的作用不明。
  如: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成功便是我们所向往的“乌托邦”。可是成功之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他处处潜伏着危机,这条路上的行人必定会受到“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痛,但只要在坚持一下,成功便会在你“山冲水复疑无路“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二 、含意不明式:运用含蓄的文笔,不知所云
  ② 一条路弯曲幽深,荆棘丛生,它的尽头是美丽的花园;另一条路,笔直通达,毫无阻挡,它却通往断崖深渊。
  ②路是什么?于其本身,路只不过是一条路线;于人,他则意味着人的一生,意味着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将走向何方。
  ② 论据式:开头不适合出现论据(事实材料),尤其是并列材料的运用,因为开头不担负证明的作用。
  如:
  ② 古有商鞅变法,开创中国五千年封建文明的先河;今有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接轨;中有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西有环球航行,是人类挣脱封建神学的枷锁(本段适合下文的论据并列)
  ②郑板桥从临摹名家字帖到力求创新,摸索形成了如竹板的板桥体;詹天佑从“一”字形到“之”字形的创新设计,搭建了一条连接京张的大动脉;袁隆平从挑战传统理论到培育成三系、二系杂交水稻,书写了“东方魔稻”的传奇,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奔跑在创新的路上。(事例排比太多,放在第一段太可惜,因为第一段不起论证作用)
  四 、分段太多式:造成语意不集中,主题不能一下子鲜明的展现在阅卷者面前,给人以拖沓之感。
  蓝天的梦,有白云来书写;
  雄鹰的梦,有蓝天来书写;
  大海的梦,有波涛来书写;
  而我们的梦,则由路来引领。所以让我们踏上属于自己的路,去追寻自己的梦,要知道只要在路上便可继续传奇。(适合组成一段)
  五 、引子太长式:有的作文 开头引用一个实例,但是事例叙事太长,喧宾夺主。
  ①一个人的不苟言笑,面目冷峻,那叫酷,令人爱慕;所有人在生活中都面无表情,冷着一张脸,那叫麻木不仁,让人窒息。
  一个人穿着乞丐服在现代都市里蹦蹦跳跳,那叫追求个性,张扬自我;一大群人都穿上乞丐服进出公共场所,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个城市再闹饥荒。
  寂寞的空谷里,开着一朵寂寞的兰花,文人骚客称之为“空谷幽兰”。无论是情景还是意境都勾画得惟妙惟肖。热闹的公园里,怒放着各种颜色、各种香味的鲜花。虽然他们也很美丽,但却无人驻足观赏,因为他们只是公园一隅的陪衬。
  所谓物极必反:世上本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作为引子,作用只是引出你的立意,没必要大费笔墨)
  六:议论文开头的特点、要求
  凤头:精炼     新颖    简短    提出主题(精彩亮丽)  不要绕弯太远
  几种正确方法:
  (1)开门见山法
  “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而在这群踏出新路的人中,最可敬的也许就是那个开辟道路的领头人了。
  (2)名言诱导法(诗词渲染也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只有不畏艰难磨砺,才能将弯曲的道路踏直。
  (3)借助修辞法(多用比喻,或借助自然景物的类比)
  溪流不甘静淌的平庸,于是滚下悬崖幻化垂天的瀑布;毛虫不甘于蠕动的慵懒,于是破茧成蝶,在花丛中尽情起舞;世间万物本没有约定俗成的轨迹,路是走出来的,走出你个性的道路。
  (4)阐释题目法(适合于对概念的从本义到比喻义或引申义的解释)
  习惯,就是多年形成的行为特点或倾向。中国人的习惯可不少,既包括行为上的习惯,又包括思想上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曾习惯于凭本供应副食品,习惯于东西不涨价,习惯于在长工资、升级时论资排辈,习惯于按领导下达的指令去生产商品……(《习惯》)
  (5)设问悬念法
  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论得与失》)
  1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弄潮儿,这是作文之本,写作之源,创新之桨;
  2要独立思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努力换一个角度审视人生、审视万物,这是作文立意、写作构思的关键,否则,就不可能“机智”,不可能“生长”;
  3写记叙文,要注意“故事”,注重“人物”,要有生动鲜活的描写,特别要强调“细节描写”,使文章富于生活气息,富于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
  4写议论文,要确立有个人见解的中心论点,并在中心论点的统领下,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把道理说深、说透、说活;
  5要加强文字表述的基本功训练,在明白、通顺、完整的基础上,写出“亮点”来,写出“精彩”来。
人与路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田埂一样的质地,中间被来往的行人用脚板踩得结结实实,但仍有不听话的小草探出调皮的脑袋,挠人脚丫子。我记得那时大人们总是扛着锄头,拎着篮子,结实的脚板踩在地上,头似乎顶着天,那样骄傲地:“今年我家菜不错,弄点你尝尝!”我和伙伴们光着小脚,呼啦啦从东到西,再呼啦啦从西到东,乐此不疲地在路上奔跑,嬉闹。春天里,路两旁开满了不知名的小野花,女孩子们臭美地摘下往头上一插,不等你看清便已咯咯笑着跑远。最爱的是下雨天,僵硬的泥土变得松软,踩上去如同母亲最轻柔的抚摸,皮孩子在泥里打滚,一脸明亮的笑意。大人们坐在屋檐下,聊着自家的别家的闲话,探讨着今年的收成,偶尔有个婶婶放下手中针线,向雨中早已没有形象的男孩子大吼一声:“你个臭小子,才刚给你换衣服哪!”但随即又在雨中荡漾开了。传得最远的只有孩子的欢叫和女人们的爽朗的笑声。
  那时的日子,快乐而纯粹,天空明朗常有笑靥。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铺着细碎的沙子,没有杂草,偶尔在边上的边上,未被覆盖的泥土里,会钻出几棵营养不良般的脑袋。大人们仍早出晚归,然而都骑着自行车或拎着包,脚上穿着结实的胶鞋,咯吱作响。孩子们被迫穿上崭新的鞋子,不准再打赤脚,那会割伤脚板。于是只好绕远道去田野,瘦瘦小小的田埂成了唯一的寄托。伙伴们常常托腮望天,看大朵白云飘过,觉得有什么在悄悄地变了。大人们不再在下雨天围坐屋檐下聊天,即使下雨,他们也要上班,叔叔们只有下了班才匆忙一聚,喝两盅小酒,意犹未尽,不得不散,生怕睡晚了第二天上班没精神。妈妈们也很少在宝宝的床头,用温柔的声音哼好听的童谣。
  那里的日子,明媚夹着忧伤,天空中只有云朵供我们想象。
  我家门前有一条路,水泥浇铸,棱角分明,边沿整齐,让我陡然生出深深的恨意。很少看见有什么孩子打赤脚,连穿鞋的孩子都很少出现。我终于看见村里有个半大的娃娃,表情严肃。我说:“来,姐给你吃糖。”“妈妈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口气老到,我悻悻收回手。陡然发现,家家大门紧闭,只有鸟儿偶尔掠过,带出寂寞的回响。那些和善的、豪爽的大婶们都不见了!那些贪杯的、常为一点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叔叔伯伯们都到哪里去了?
  我在睡梦里,只听见鞋底敲打水泥路的清脆的咯咯声。我梦见自己摔倒在路上,可是无人理睬,他们说,我很忙。我爬起来,站在冰冷的水泥上,想起曾经温暖柔软的泥路,想起那些朴素的小花,突然泪流满面……
  人与路
  墙上的青苔爬得老高了,湿湿的空气了仿佛也夹杂着几许青翠。这是一条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青石板路,这样的路也许也快要绝迹了吧?
  路并不很狭窄,当然更算不上宽敞。高高低低的石板以及碎碎的石子把蜿蜿蜒蜒的路引向一个又一个拐角。
  我忽然想起了戴望舒,想起了他的雨巷,想起了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也好想撑起油纸伞,独自徘徊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条青石板路上,是否也承载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优美、踌躇又轻灵脱俗的步履?几十年前的这条青石板路,是否也如现在这般寂寥与感伤?一定会有一群顽皮的孩童嬉笑着穿过,我想一定会有几个老奶奶互相搀扶、步履蹒跚地走过,我想一定会有背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飞快地骑过,我想一定会有匆匆忙忙的送报少年跑过,我想,还有,一定会有无数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轻盈地“飘”过……
  我忽然仿佛听到了一声声响亮又朦胧的脚步声,我仿佛看见了一双红色的高跟鞋,虽明却不艳,她穿着一条红底白花的旗袍,那碎碎的白花竟与白线勾织的披肩那样的相称,她婷婷地走过,脖上的珍珠摇曳,乌黑的卷发是江南如梦的情丝,她走过,遇上了拿着油纸伞,独自徘徊的戴望舒,她走过,走到这条青石板路的尽头却又忽然消失不见……
  这样素雅,这样忧伤的青石板路,是否承载过无数文人的心声与愁思?一定有落魄的书生走过,一定有忧国忧民的文人走过,一定有思乡的游子走过,一定有多愁善感的诗人走过……
  我忽然不住地思忖,是那悠然寂寥的青石板路成就了中国人,成就了中国历史,还是那无数文人的吟唱,无数泛着水乡湿湿的味道,又充满温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物景物构筑了古老又充满意蕴的青石板路?
  人与路,究竟有多少斩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究竟有多少萦回缭绕的情愫?中国的文化史,本是一张张泛黄的、记载着人与路的照片,也许还有湿湿的空气,青翠的青苔……
  是路承载着人,还是人构筑路?答案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正是这深沉温婉的路,与这多愁善感的人,才使一部部水乡文化源远流长,才使中国的文化史熠熠生辉,才使中国的历史永远记载着人与路、路与人之间伤感又惆怅的情丝!
  【点评】开头不凡,作者先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关于“青石板路”的特写镜头,而“一个又一个拐角”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在上面走过的一个又一个人。接着,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表现那些在青石板路上走过的人,既写戴望舒,又写无数文人;既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写其他无数的行人;既写一个“高跟鞋”,又写无数个“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最后作者使用了好几个“是……还是……”的选择问句,不断强化“人与路”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章法之谨严。设若没有最后三段,本文要逊色许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个选择问句,层层深入,不仅把“人与路”的关系阐释地非常准确,而且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文化”高度来理解,呼应了开篇“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修饰语。这样的立意,显得独特、新颖、高远。
  人与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
  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片康庄大道!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
  【点评】杰出的人开辟出路,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路的冠名权:归隐属于陶潜之路,死节属于屈原之路,达观属于李白之路。也许一切路都被他们创造了,一切人生模式都被他们代表了。后人似乎只有“沿着”的份,于是本文的立意就在于“选择”了。这是本文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就是在对陶潜、屈子、李白所代表的三条路的褒贬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和对“人与路”的诠释。既然“典刑在夙昔”(《正气歌》),那么作者在表达上就大量地引用陶潜、屈子、李白诗文里的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考场上能够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很不容易的。
  人与路
  微风。
  怀着崇高的敬意登上泰山的石板路,它以亘古不变的沉稳教导我登上山之巅,一路上,有人教我吟诵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细雨。
  在轻柔的黄海之滨,以一种旷达的胸襟,踏在波涛冲刷出的洁净上。是其波澜不惊,是其不择细流,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铺上“有容乃大”。
  清晨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书上,铺成了一条清幽、无边的路,走在这条宽广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很多。
  我看到王维从深林中缓缓走来,带着微笑,带着禅意,轻轻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顿时,一轮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尘世中的烦躁。走在这条禅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宁静俯视它,用恬淡去亲吻它,用真诚去抚摸它,因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远。
  我看到了一位面目丑陋的人坐在古老的钢琴旁。莱茵河的水流到一条偏僻的路旁,静静地听这铿锵激昂的《命运》,银白的月光泻在旧日的琴键上,轻轻地听贝多芬深情地弹奏着这一曲《月光》。我,一位懵懂的女孩,走近这伟大的音乐天才,怀着诚挚的热情与景仰。
  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荆棘丛生的路,一位旷世奇才用其痛苦的一生铺成的路。尽管的天才征服了世界,尽管维也纳的精英将其视为国宝,尽管皇亲国戚对其礼让三分,他仍用他那睥睨一切的手指弹奏着孤苦的一生,他的鞋已破得上不了街,仍旧,他用其双脚踏成一条通向全世界的路,它叫《欢乐颂》。
  怀着感动,泪水不觉湿润了那一张发黄的扉页,我的路,再一次悠远,我的生命之路,更踏实,更坚硬。
  走在生命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复杂,而这些复杂,最终汇成一条成熟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路。
  当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走在康河的路上,我用其依恋填满了无情;当史铁生用他的轮椅滚动在通向地坛的路上,我借他的意志摆脱了散漫;当托翁走在寻找“人性真谛”的路上,他对我说:“人类的幸福才是最伟大的幸福。”顿时,我感觉肩上并不是那么轻松。
  我要走的路很长,很宽。我的道路,用一份清幽去洗,用一份毅力去泡,用一双稳重的脚踏下。薄如蝉翼的阳关洒在身上,百灵鸟啼唱,生命,走在路上,一路芬芳。
  【点评】本文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字里行间凸显出无数的路:杜甫所登的泰山之路,王维所走的禅意之路,贝多芬所辟的荆棘之路,徐志摩的康河路,史铁生的地坛路……看起来,这些“路”之间联系不大,作者用笔杂乱无章,但由于有第5段的总纲来支撑,一切又显得合理、紧凑——路“我看到很多,很多”,但都来自“宁静的书上”,原来是作者读书时眼前浮现出了无数的路。本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诗情画意。开头先不写自己看“宁静的书”、想“无边的路”,而是展示了微风中的泰山路和细雨中的海滨路两幅诗意浓郁的画,引人入胜。在表现贝多芬所走的荆棘之路时,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比如写莱茵河的水“静静地听这铿锵激昂的《命运》”、银白的月光“轻轻地听贝多芬深情地弹奏着这一曲《月光》”,这既有美好的视觉效果,又有诗一般的意境。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繁杂的陌路人。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还是在青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简评]今年写“阮籍”的考生老多。撞车了。但此文不是“故事新编”,它在夹叙夹议中评说了阮籍的“猖狂”抒写了自己的独立见解,颇有力度和深度。作者文笔洒脱,“识”、“色”兼备;结尾的抒情,沉着而又寥廓。
  人与路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X!”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才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就像鹰要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现沉的,是你的千叮咛万嘱咐。身处异地,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于是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洗涤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的,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俺现在多攒点钱,供她上大学!”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载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冥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里的你……
  [简评]此篇叙写亲情,十分感人。有关情感的细节描写,质朴而有光彩。作者借鉴了余光中《乡愁》的构思,自然巧妙,且有变化,足见把书读活了。
Tags:作文,2017年,高考,素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