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我们都只是孩子

日期:2014-1-3 09:29 阅读:
  孤独,不可以只让一个孩子来承担。而这本书的主人公——木灵江,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却要承受连一个成年人都受不了的种种残酷的现实。
  我很欣赏灵江身上的这种勇敢、倔强和孝顺,在他对抗着不公平而又难以改变的命运时,这些优点在黑暗里闪闪发光。这本书描写得更多的是一种人性丑恶的极度扭曲、封建的思想和落后、偏执的人们。那些“围墙内”的人就是要凭借他们的猜想去评断及定义一个人,然后把这个人的家庭逼到绝望的死角,再置人于死地。
  可是,他只是一个孩子,许多人情世故还未懂,就要看着自己曾经认为温暖的家支离破碎,就要接受注定没有友情的孤独,就要被迫弄得家破人亡,留下来陪他的就只剩下寂寞的空气了。
  其实,这一切都不能怪灵江,“只是你来错了地方,遇错了人”。 这是一个被邪恶笼罩着的三灵寺,这是一个善良、真诚等等良好品质全都不复存在的监狱。你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又被村子里的人歧视、欺负甚至受到精神上的伤害。那些人身上可怕的思想与封建的浓浓气息早就变得无可救药,就仅仅凭你一人,又能够改变些什么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你在他们那么庞大的误解和不相信中无力反抗。但可以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有身边的同伴——岳达、冬霜、鹿威,他们最后给予你的种种帮助与坚强,能够让你更加勇敢无畏并且执著地走下去。
  最后结局的那场大火让我彻彻底底地感受到这被温情饱蘸的酸涩果实。即便到了最后,他们胜利了,但我仍然坚信如果光明之中存有黑暗,那么无情之中必有爱。那些迷信的思想终会消失,那些不知事实却在胡言乱语的人们终会被打倒。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其实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创造出这个世界,就有能力去改变它,只要你的心灵是干净的!做一个善良的人吧,就像灵江一样。
  虽然三灵寺残留着种种灵江不想面对的事实,几乎摧毁了他的一切,但是我相信他能够带着每个祝福他的人的信念一直走下去。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就算阴阳两隔,只要心里默默地支持与鼓励着灵江,即使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也在灵江的回忆中添了一笔灿烂的彩色。
  “幸福”这两个字的笔画,在你的名字里都找得到。这个灰暗和绝望的故事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令人为之动容,但我相信心中只要有爱,就会有希望,不论过程是悲还是喜。
  【家长陈振平寄语】:
  不知不觉,发现女儿不再黏在我的身边吵着入睡前给讲故事;不再吵着要黏在妈妈身边要抱抱;不知何时自己独立起来,拥有自己的房间与私人空间。突然间,才发现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已不是处处依赖妈妈的那个小孩了,现在她已经懂得关爱我,体贴我……知道每晚我做完杂事后,总要读会儿书,哪怕是很短的时间。有时候我们不聊天,就会一起静静的看会儿书,一起分享阅读文字的乐趣。
  孩子不愿看到那个在家常琐碎中容易烦躁的妈妈,她从小就很唯美。她希望我、我们之间有一种幻想性质的东西。她是我生活中最高的艺术,因为她一直感动着我,使我努力活得美好一些。给孩子最初最深远影响的那个人,应该是妈妈。我一直感到读书的多少并非首要,由外部目标带动的阅读更在其次,首要的是阅读成为内心的需要,这样才能在阅读中获得幸福。在她小时候,看到书籍就会一个一个地问我它们的名字,她感到那里隐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她拿一本书,有时是一张报纸,读给爸爸听,那时候她不认识几个字,可她就那样认一个,猜几个,或者编下去,还不停地翻着书页,孩子有了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有了和事物建立内部联系的倾向,她需要我做的事情并不多。包括现在,她从幼儿园,到小学,到现在初中一向很独立、乖巧,她会自己安排时间安排自己去做什么,通过阅读,让她懂得更多,更有想法……
  面对孩子,谁也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我时常感到自己像一粒微尘,孩子的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都可能把我难住;自身又有那么多的局限。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呢?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是什么?与其一千遍一万遍地罗嗦,不如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去寻找书中的乐趣。
Tags:我们,只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