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身世浮沉雨打萍——蔡文姬

日期:2013-10-29 13:22 阅读:
      川“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这是唐朝人李颀为命运坷坎的蔡文姬发出的感慨。

  蔡文姬,一作昭姬,名琰,大约生于公元177—178间,今河南尉氏县西南蔡庄人,是汉朝著名学者蔡邕的独生女儿。

  蔡邕不仅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是文坛的领袖。

  蔡文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受其父的影响很大。她很小就十分博学,善于言辞,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可是,因后来时局的变化,剥夺了蔡文姬的幸福生活。董卓被吕布铢杀以后,因董卓曾重用过蔡邕,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杀了头。在军阀混战中,蔡文姬与许多妇女一齐被羌胡番兵掳到了匈奴。在去匈奴的途中,蔡文姬饱受了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万般无奈中,她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后来,曹操北定中原,当了丞相。一曰突然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想到老师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儿。当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就立即派使臣携带黄金白壁,去把她赎了回来,以续《汉史》。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她在生活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夜闻陇水兮声呜咽。她不适应异方殊俗的生活: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徒,住在临时用草笺、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更为残酷的是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在身心两方面都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只有思念故国、思返故乡,才是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力量。于是,春曰,她翘首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秋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盼望着有朝一曰能返故乡,去悼念亡父,去拥抱生养她的故乡山水……可是现在,一旦真的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蔡文姬这时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是很久的企盼,与母子团聚是人伦之道,而在她却不能两全其美。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是蔡文姬和着血泪写成的。“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读着它,我们仿佛听到她这个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仿佛看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后代有过许多批评。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就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郭沫若还创作了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在现代舞台上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场景,其影响十分巨大。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在诗艺术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使人犹如亲临其境,“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蔡文姬的命运坷坎,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夫妇两人非常恩爱,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丈夫因咯血而死。因为蔡文姬不曾为卫家生下一儿半女,被卫家的人辱骂她克死了丈夫。从南匈奴回来以后,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又嫁给小她许多岁的田校尉董祀。起初,她们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董祀对这桩老妻少夫的婚姻心理严重失衡,多半有些嫌弃、与她同床异梦,只是明里不敢违背曹操的旨意,直到她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向曹操求情救了他一命,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才对蔡文姬好起来。

  后来,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之中,平安的度过了晚年。

  蔡文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然而她的命运却是凄惨的,婚姻是不幸的,许多事是无奈的。今天重读蔡文姬和她《胡笳十八拍》,心中充满着同情与敬佩。

Tags:身世,浮沉,雨打,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