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琵琶行》案例分析

日期:2013-10-29 13:20 阅读:
       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歌并不多,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其中之一。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把这绝美的音乐描写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并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文字魅力,我想尽了办法。在鉴赏音乐描写之前,我先利用一堂课的时间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他的诗歌的特点,让学生朗读诗歌,简要了解诗歌的内容,为第二堂课诗歌的鉴赏做好充分的铺垫。而且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查阅了许多的相关资料,为上好这堂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事先设计了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幽雅的意境之中“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段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品位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之下,学生们也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

  接着我找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复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诗歌当中的情感,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来找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即我找同学来把讨论的意见综合表达出来,学生的回答都很准确,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还找到了课文当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总结。他们说“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我对此进行了补充:京城:在中国文人那里,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心理时间,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诗人远离了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心,贬所任官有职无权,大好的生命浪费在穷山恶水之中,前景渺茫,努力的挣扎如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和衰老的心境,对于生命的沉沦,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能不生发出生命荒原的人生苦叹。这段补充在我看来是十分充分和必要的,不仅对于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的理解有帮助,对于鉴赏其他失意诗人的诗歌当中的感情都是十分有帮助的。还有的同学说到经历坎坷(暮去朝来颜色故/直言相谏遭贬谪)我也给学生作了补充贬谪:白居易经历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元和十年八月贬江州。十四年春离开江州赴忠州,十五年夏返朝,历时六年,正如诗人自己所云:“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这是一种被抛弃后的痛苦情感的潜流,一种孤独屈辱悲伤和近乎绝望的苦闷,是生命价值落差下的泣血心灵的深深颤栗。给贬谪诗人的人生造成了创伤深痛的心理烙印,岂能轻易忘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曲“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生命沉沦的悲歌。我认为这个知识点的补充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诗人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进行了关于音乐鉴赏的部分。我找了一个朗诵比较好的同学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感情的朗诵了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找同学来评价他所读部分的优缺点,共同找到诗歌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同学来自由鉴赏这部分内容。我与以适当的点评音乐不仅是凄伤入心的雨脚,更是一种震忭不宁的心情,音乐如散乱的玉珠,更是人生事件的集结,急促忙乱的滑落。

  “这里主要表达的是音乐的阻塞感,乐为心声,诗者云:“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不欲碌碌自滞,刚直狷介不得通,现实中折断羽翼时的凝滞不前,怎不让人欲语凝噎。”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声是音乐中情感的最高境界,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有”,而是“无”。同时无声也是一种思考,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这是一种生命踔厉风发的滟潋精采,生命最后一刻不顾一切的融我投入。如同当年项羽垓下突围的悲壮场面。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

  “有感于现实的凄清悲怆却逃避,不愿正视现实残酷的温情有如一件华美的外衣,张爱玲说,人生如同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当这华美的帛衣被残酷割开,于是不得不面对人生的清冷与凄寒,也只能寂然无语。”

  “江水荡涤一切,永远无情,秋月白水,秋的萧瑟之中又有了月白的风消凄冷,更给人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接下来我又进行了对诗歌当中个别句子的鉴赏:诗者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言与声”现在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与义”深蕴的句子,并加以鉴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对这部分的鉴赏只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理由即可。我没有做硬性的要求。

  随即我进行了迁移训练,选取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学生针对《琵琶行》所学到的鉴赏方法对这首诗歌进行了鉴赏。我给学生做了简单的总结李诗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用了四个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极力的夸张,浓艳的色彩,再现了箜篌美妙的音乐和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应,侧面烘托箜篌声。

  最后我的课在一副楹联中结束“枫叶四弦秋,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流江上别离情。”

  对于这堂课我有如下的反思:在讲授《琵琶行》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精神。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白居易与琵琶女命运与心境的对比,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贬谪诗人悲苦的心境与盛年不在韶华已逝用世之心不得实现的凄苦。

  首先,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本,“琶女的弹奏和讲述触动了诗人最深处情怀,为什么呢?因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相似之处具体有哪些呢?”通过这个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提供了一个阶梯。我在将琵琶女与诗人命运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对于“京城官员外放”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可以理解白居易的遭遇之悲苦。同时,通过“白居易贬谪时间长达6年”的考据,引导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白居易这个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之人的爱恨悲凉,从而使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人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时,本节课教学设计较为合理,重点突出。我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我进一步总结音乐描写中运用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品读音乐的描写,通过对形象、音韵、手法的鉴赏,读出了诗歌“以音乐写情怀”的内涵。不仅读出了“天涯沦落之恨”,也读出了高山流水之慰。同时。对音乐描写方法的归纳,也没有使学生的发言流于表面,很注重方法的引导和归纳。

  但对于本节课,我也感受到很多的不足,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教师应该嘉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对于诗歌教学,诵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诵读中可以品味、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而能否在诵读中恰倒好处的把握情感,也是教师应该注意并加以指导的。但我对这个环节点拨的不够到位,匆匆带过,而没有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诵读过程中的不足,引导学生再读。

  另外,由于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教师的语言略显多了一些。在学生鉴赏“相逢何必曾相识”时,由此句联想到为什么相逢又不必相识呢,学生解读的并不透彻而老师也忽略于此,应该多留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品读品悟,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

  再有,学生诵读不够。对于诗歌教学,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古体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但我在教授时在这方面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诵读不够充分。

  每一堂课可以称之为完美,一定有它的遗憾之处,教师可以做到的就是把这种遗憾压缩到最小,让下一次尽可能完美,我也将为此而不断努力。

Tags:琵琶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