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这三个字皆为会意字。真者,非假也,为道中之道,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善者,非恶也,原人之初也,公而无私,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而活动;美者,非丑也,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从而统一有序,和谐为美。只有明确了各自之本意,方能明白三者之统一和关系。 真,《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故有真人之说。到《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由此“真”变成了“假”反义词。《庄子·渔父》写道“真者,精诚之至也,“真”有了“诚实,情感真切”之意;而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有了“本来的,固有的”意思。到了现代汉语中,“真”指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有“真知、真理”之意。“真”是人类探索世界,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最高精神追求之一,因此,自古成大学问者,莫不是孜孜以求由,历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真之境,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因此,自古成至圣者,莫不明心养性,以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浩然正气。 善,从言从羊,本义“吉祥”,《说文》注解“吉也”;《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给“善”赋予了“美好”的意思。荀子曰:“善假于物者”,“善”有“擅长”之意,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此,“善”有“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之意。“善”是人类本性的自然状态,“善”是生命的原点,也是生命的终点,故孔子曰“人即将死,其言也善”。在一生一死之间,生命的真谛跃然眼前,我们没有无法释怀的牵挂,没有不解的愁怨,圣哲先贤毕其一生都在教诲我们何为生命之光,何为人性之源。“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只要从生命之初保留了“善”,在生活涤荡中学会了“善”,在人生长河中运用了“善”,我们就掌握了生命,掌握了自己。 美,所谓羊大为美,美之本意为“地广民淳”,引申为:食物可口、美味、称赞、赞美、美好、美丽等。《 说文》注解“甘也。如《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刘向·九叹》扬精华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都有赞美、美好之意。从西周开始,已从味、色、声所引起的快感中去探求美的本质,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美与善的联系和区别中去思考美的本质。最终把“美”定位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形式通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体现出来,并具体表现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形态。使我们在唯美的世界里获取精神的给养,使宇宙万物美在心上,就连“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也成为美的另类形式。 综上可以说,真是善的本源,善是真的延展,美是真和善的升华。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和本真的人生。 如今,真善美已成为一个美学标准,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定义,而具体到教育行为中来讲,“传道授业解惑,慎思明德启智”是师者之职责。“真”是师之魂,“善”是师之源,“美”是师之境!追求本真是师之灵魂,故要尚善扬善,撒播爱心,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因此,要授人以真,这是师之职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善教于人”、“教人以善”,把教书的技艺和教师的品德密切融合,绽放无限魅力。同时,要在教育中发现美,孕育美,感受美是师之寄托!唯有如此,方能践行教育的本质,实现“做真人”与“做真事”的统一,实现“真善美”的至高理想。 Tags:浅谈,真善美,教育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