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中小学时评:榜样家长并非虎妈和狼爸

日期:2012-12-26 09:25 阅读:

       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70后、80后父母的生活,家庭教育也进入互联新时代。通过微博新平台的扩散式传播,一批批拥有独特教育观念并亲力亲为投身传播正确理念的家长[微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草根专家”并引领着中国家庭教育新步伐。

  没有商业背景,只有自身点滴育子经验的分享。一位普通父亲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娓娓道出,获得了20万家长“粉丝”;一位钻研高考[微博]志愿填报的家长,发表高考博文5529篇,获得1500万点击量……

  日前,新浪网教育频道主办的2012中国教育盛典上,评选出四位“中国榜样家长”——小巫、王人平、尹建莉和晨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微博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成为百万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

  极端个案不能普世

  “棍棒式成长”不为大众接受

  时下,独二代、“421”等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造就了一些家长过度宠爱、呵护孩子,这种关爱一不小心便成为溺爱。

  在武汉、上海、成都的一些小学,每当学生负责值日做卫生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来帮孩子打扫,久而久之,这个行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孩子们吃着零食在一旁玩耍,等着父母扫完地倒完垃圾再一道回家。长沙市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表明:八成高校生不会做饭,七成高校生与室友相处不好,六成高校生表示更喜欢住在家而非学校。

  当然,也有极端的育儿心得,在这方面,“虎妈”、“狼爸”、“鹰爸”独树一帜。“虎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利诱等严格的教育方式将女儿骂进了哈佛,“狼爸”萧百佑和“鹰爸”何烈胜也分别以“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和让4岁儿子在暴雪中裸跑大出风头。另一种极端也见诸媒体,如温柔地和女儿跳着圆舞曲的“猫爸”和管女儿叫老师、管儿子叫兄弟的“羊爸”又陆续登场……

  国内不少盲目效仿“虎妈”、“狼爸”的事例,结果惨烈:温州6岁的女童小如因犯小错被父亲体罚跑步6小时致死;武汉4岁男童因未完成作业在母亲要求下当众扇自己耳光;安徽8岁男童因不满被关在房间持续练琴跳楼自杀。“棍棒式成长”中呈现出来的极端个案引来争议,并不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

  不过,还有一些家长,他们的教育理念各有千秋,却不同于“虎妈”、“狼爸”、“鹰爸”般另类、严厉甚至残酷,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比如,小巫、王人平、尹建莉和晨雾。

  分享自身教育经验

  普通父亲拥20万家长“粉丝”

  与“虎妈”、“狼爸”、“鹰爸”相比,小巫、王人平、尹建莉和晨雾四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他们当中,有的是教育学硕士,有的曾在校任教,还有的具备成功育儿经验。

  小巫是教育学硕士,著有《让孩子做主》等畅销书。她对“中国式教育”的探讨另辟蹊径,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为中国家长网友提供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对于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她倡导父母们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她在微博上变身答疑专家,独到的跨文化教育思维给无数家长带来启迪,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引领了国际化育儿教育方向。

  王人平是拥有20万家长“粉丝”的教育名博主,他却常自称“非专家只是一位普通父亲”。2011年,他接触微博后发现,太多专家和父母讨论的话题过于急功近利,于是,他开始在微博中分享儿童教育和父母自我成长的看法,并通过微博回答网友关于育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疑难问题,累计为上千名网友答疑解惑。他提倡家庭教育不是去约束和惩罚孩子,而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他凭借独特的育儿观点、浅显易懂的语言,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成为传递育儿正能量的“个性父亲”。

  被网友誉为“最牛母亲”的尹建莉也是位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她熟悉学校教育,并专注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她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图书销量达550万册。她的女儿曾两次跳级,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微博]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尹建莉不但培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还关注教育时事,通过微博传达自己对于“学校该不该取消班干部制”、“升学择校”等教育话题的独特见解,并在博客上帮网友解答家庭教育的疑难问题,深受网友追捧。

  作为一名家长,晨雾成功地把孩子送入国内名校,后将其送到国外留学[微博]。起初接触志愿填报,便是源于自己孩子高考需要填报志愿。2007年起,他开始深入钻研高考志愿。他对“异地高考、自主招生”等高考相关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高考录取分数。他发布高考相关博客5529篇,博客点击1500万余次,不仅将自己的观点传播给网友,并连续五年义务为高三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今年起,他利用微博平台义务答疑,为解答网友家长填报志愿问题,他经常查询资料并回复微博到凌晨,被网友称为“最贴近家长的志愿专家”。  

  传播教育正能量

  期待更多榜样家长

  得知四位家长荣获“中国榜样家长”称号,很多网友都认为,他们传播了教育正能量,是自己在教育方面的良师益友。

  家长朱女士说,她曾经读过“狼爸”畅销书——《所以,北大兄妹》,却对“狼爸”的教育方式不敢苟同,“北大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环节,考上北大不代表‘成功’,没有考上也并非‘失败’,人生的道路很漫长,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而且,‘狼爸’的子女为内地香港籍考生,考北大可降100多分录取。”

  如今,朱女士是小巫微博的忠实“粉丝”,她坦言,女儿正在读高一,在接触小巫之前,自己曾为女儿“设计未来”,强迫孩子学钢琴、古筝,上英语培训班,帮女儿安排上什么学校。“现在我完全不这样了,像小巫老师说的,让女儿规划她自己的人生,做她喜欢的事!”孩子上高中后,朱女士发现,管孩子管少了,孩子的学习相反比过去好了。“明显感觉孩子懂事了,成长了。”她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眼下,图书市场上流行的教育书籍很多,大多数都是功利性非常强的书,诸如“狼爸”、“虎妈”之类的书籍,过于功利的目标,以及一些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方法,看起来都是为孩子好,但是这种教育的真正结果,可能反倒是耽误了孩子。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应该回到经典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和本质,教孩子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逼迫孩子成龙成凤。逼迫的结果往往大多数孩子也不能成龙成凤,反倒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不堪。

  熊丙奇说,这四位家长都有成功的育儿经验,难得的是,他们并没有单纯地炫耀这些经验,而是拿出来与更多家长共同分享,并且针对不同家长提出来的个性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当下的教育环境里,普通家长的育子经,可能更有参考意义,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榜样家长。

  探索争鸣

  家长要不要担当“第二任老师”?

  “狼爸”也好,“羊爸”也罢,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法国今年的热门话题。

  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奥朗德认为,来自优越家庭的孩子做家庭作业时可以得到父母的指导,而条件欠缺家庭的孩子却得不到任何指导和帮助,因此,所有的功课都应该在学校完成,而不是带回家。为此,奥朗德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包括取消家庭作业。

  但是,奥朗德的看法与中国的实情并不符。

  一位母亲发现自己五年级女儿的作文经常被老师退回重写,就亲自帮助润色修改,力争交到老师手里的作文都是完美的成品。老师对女儿作文的满意度提高了,但到考试时,女儿的作文却总是一塌糊涂,无任何长进。这位母亲很后悔,认为家长过分辅导会给老师造成“学生都学会了”的假象,从而放松对学生的责任。

  一位一线老师认为,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是一定需要家长来帮助的;至于写作业,主动权还是在孩子手里。如此说来,学校教育的确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是,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切实肩负起重大责任,并且这种责任不能随便甩给家长,命令或要求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二任老师”。我们之所以需要学校教育,就是因为家长无暇、无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如果学校将教育好学生的责任回抛给家长,那么学校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是不喜欢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他们认为,让家长“加工”过的作业,老师根本就看不出学生懂了多少,孩子们如果需要辅导,那是教师的工作,不是父母的工作。因此,美国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要把孩子的作业“修理”得太完美,让孩子在作业中锻炼自己,练就学习技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投资;即便成年后快乐感减少,但早期快乐可能改变你生活中很多东西,那些经历持续发挥着作用。该项研究的作者之一、政治经济和行为学副教授扬—伊曼纽尔·德尼夫说:“这项结果对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具有重要意义。”德尼夫敦促为人父母者营造并保持情感健康、情绪积极的家庭氛围。因此,孩子们的童年应该快乐、自由、尽情玩耍,家长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自由自主探索兴趣、爱好的时间、空间。

  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学校、家长之间,应当在教育观上达成默契:教育的成功,并不是唯考生分数的,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帮助孩子自由探索,培养孩子的质疑、批判精神。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切实改变现有的应试教育价值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不改变政绩观,那么,家长担当“第二任老师”,以及全程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现象,将愈演愈烈,这将使孩子的快乐童年大打折扣。(胡乐乐 本版供图/CFP )  

  专家观点

  教育没有统一“黄金原则”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教育的实质是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因此,它不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比出高低,而是要让孩子们每天有进步,并从进步中感受到快乐。如果有这样的心境,孩子们的童年将是快乐的、充满阳光的。

  孩子各有特点,把适用在别人孩子身上的方法强制放在自己孩子身上不一定是好方法。教育孩子因人而异,切忌盲目跟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要给孩子爱、尊重和适度的自由。

  因此,教育方法没有统一的“黄金原则”,每个人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有一说一

  人人都可成为榜样家长

  李学梅

  这两年,中国式家庭教育这一领域可谓“动物凶猛”,“范例”拼凑起来,基本上可以开个动物园了。只是,这些“榜样”也越来越让人困惑——棍棒教育值得效仿吗?跟孩子称兄道弟就一定能让孩子成人成才吗?

  2012年度“中国榜样家长”中的这几位,“事迹”没有“猫爸”、“羊爸”那么另类,“手法”也不如“虎妈”、“鹰爸”那么极端,他们的长项各不相同,做法也更“中庸”,但他们身上却有一些共同的东西。首先,他们没有复制别人的经验,而是靠自己的摸索,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单纯地炫耀这些经验,而是拿出来与其他家长共同分享,并且可以针对家长提出的不同问题,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说明他们的经验具有更广泛的可学性。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育亦如是。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孔圣人说过“因材施教”,这应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这些中国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就在于,他们有能力因材施教,而且靠的不是剑走偏锋,对孩子,他们既不过分严格,也不过分宽容。其实,教育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而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榜样家长。

    “私教”不具可复制性

  王琦

  眼下,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七对父母却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

  自己动手作玩具、用游戏的方法上课、没有作业、任务则是学会力所能及的劳动……比起那些为上各种培训班疲于奔命却失去学习兴趣的孩子来说,私教“世外桃源”中的孩子无疑是自由而快乐的。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习了独立、创造、劳动以及尊重,他们的童年张扬而个性。

  不过,私教“世外桃源”在保障了孩子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却让孩子失去了学校这个大家庭。因为“同学”偏少,孩子的领导能力、交际能力、心理健康等难免会受影响,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正是学校这个大熔炉,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关爱同学,并且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在对比中得到进取动力,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研究证明,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孩子总是喜欢“扎堆”玩儿的原因,集体生活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从而获得更完善的心理人格发育。

  如果没有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知识,家长们不应盲目效仿跟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仍是主流教育,规范系统的学习仍有必要。全盘否定如今的教育体制和成果是过分自我和疑他的体现。这同样是一种心理偏颇。

Tags:中小学,时评,榜样,家长,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