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假如异地高考完全放开

日期:2012-10-15 10:59 阅读:

      异地高考问题确实应当听取各方意见。今天读了赵京10月4日的文章《从高速公路免费谈异地高考》(本文后附有原文),觉得赵京老师的观点中也是很有道理的。虽然他的文章是10月4日早上发出的,没有看到后来几天免费高速的情况。显然赵京老师在黄金周前几天在家一边“品味”网络报道的免费高速拥堵,一边联想到异地高考放开后的局面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计划第二天(10月5日)驾车外出,由于恐惧拥堵,打算凌晨一点钟出发。其实他已经有点过虑了。这次黄金周北京周边高速到了2号以后基本一路畅通了。10月3号至6号晨雾都驾车出行,市内市郊都走过,没什么问题。根据后来媒体对黄金周结束前免费高速路况的报道,也没有再次出现黄金周之初的大面积拥堵。

 

    因此用免费高速来类比异地高考,还不能说是十分地恰当。黄金周结束时前没有出现拥堵是因为人们已经由于惧怕拥堵不约而同地分散了回程的时间,甚至有故意夜行的。因此晨雾认为通过这次免费高速的尝试,下一次黄金周如果再次免费,管理当局和民众都会更加理智,结果可能比这次更好。

 

    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异地高考如果像高速免费一样完全放开,后果要严重得多。晨雾注意到张千帆等30名学者上书国务院的建议方案有这么一段话:

 

    由于今年正在就读高三的随迁子女已经没有退路,各地应当允许他们在当地参加高考和录取。这些学生在户籍地没有学籍,往往不能在户籍地报名参加高考。即便能够在户籍地参加高考,也很可能会因为不适应户籍地高中教育模式而极大影响其发挥和考试成绩,从而加剧教育不公。事实上,这个群体的人数即便在京沪也十分有限;以北京为例,即便允许全部在京就读高三的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考,2013年在京参加高考的预计人数仍将低于2012年在京参加高考的人数。因此,马上吸纳就读高三的随迁子女在就读地高考并不会对当地考生产生任何严重影响,因而也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他们和当地考生平等的考试和升学权利。为此,我们建议,各省市均应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2013年高考报名方案之前制定随迁子女高考方案,并明确规定自2013年起开始执行。

 

    张千帆教授等的建议方案的主要观点有两方面,一是要求放宽门槛,二是要求要快,2013年就执行。关于门槛,现在各方讨论得比较多了,各种意见都有道理,晨雾再说就重复了。关于建议方案要求“2013年就执行”的理由是“这个群体的人数即便在京沪也十分有限;以北京为例,即便允许全部在京就读高三的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考,2013年在京参加高考的预计人数仍将低于2012年在京参加高考的人数。因此,马上吸纳就读高三的随迁子女在就读地高考并不会对当地考生产生任何严重影响”,晨雾要说两句。确实目前高三在读的随迁子女数量不多,如果2013年对放开对本地生的影响不会太大。如果仅从对这个群体的孩子的感情角度讲,晨雾赞成这个观点。但是作为一个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是个连续的事情,应当是经得起长期考验不出大问题的。

 

    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目前高三在读的随迁子女数量很少?这是因为大多数随迁子女家长比较理智,他们虽然盼望孩子能在北京等地高考,但是绝不敢用孩子的前途去作赌注,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早在初中,最迟在高一、高二就让孩子回原籍读书了。我们设想,如果政策十分明朗地全部放开,“这个群体的人数即便在京沪也十分有限”还会成立吗?不仅现有的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会放心地在城市继续读书参加高考,而且还会有大批的原来由于顾虑孩子教育问题的外地户籍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涌向京沪广。

 

    继续再问,如果放开五年、十年后是一个什么情况?赵京老师在文章中已经对这个情况进行描述了:

    

貌似广泛实现“异地高考”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即完全无条件允许任何一个考生以北京学生身份参加高考。这样很快就没有人羡慕北京的考生了。因为,充分实施异地高考,完全无条件地允许考生以北京学生身份参加高考,在北京参加高考的人数很快就会达到甚至超过山东高考的人数,那么北京就会成为新的“山东”。但是在没有解决户籍制度的前提之下,广泛的“异地高考”又无从谈起。

 

我们相信那时候没有人再愿意来北京高考了:由于考生人多招生计划有限,北京高考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北京由于人满为患,出门就堵车,地铁公交也挤不上去,住房租房价格天下最高,空气污染出门戴口罩,停水停电成了家常饭便,南水北调已经不够用,附近省份无水可调,北京需要考虑从喜马拉雅山或者天山山脉调集雪水才够用,清华北大在考虑向边疆迁校,甚至中央政府考虑迁都。北京户籍考生也许需要强烈要求到山东、河南去高考了。。。这未必是天方夜谭。我们相信非北京户籍的家长们费尽千辛万苦到北京谋生,绝对不希望北京成为这个样子。而北京市民就更不愿意了,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根据今天人民日报文章《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路还有多远》报道:“据统计,在北京读小学、初中的随迁子女有近48万,相当于本市户籍同龄学生的半数”。这可是异地高考没有放开时候的数据,还没计入学龄前婴幼儿。如果放开,将是一个什么情况?还有多大的增量?我国有的是数据专家,让他们预测一下吧!

 

记得上下班挤公交车的时候,当一位乘客还没有上车,在拼命往上挤,售票员让他等下一趟车,司机在设法关上车门。这个时候作为车下的乘客知道等下一辆也还是这么挤,就希望司机再晚一点关门,希望车上的乘客再挤出一点空间让他上车;而车上的乘客则希望这位乘客别上了,等下一辆车,希望司机关门赶快开车。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车下的人和车上的人两种角色。站在不同角色,思考问题就不相同。具体到某一次乘车,这位车下的乘客努力挤上了车,问题解决,大家相安无事。但是每天都发生这样的拥挤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不是你今天挤上车了问题就解决了,需要从长计议,例如需要增开车辆,增开相同方向车次,增大车的容量等办法才能解决。异地高考方案也是这样,如果急于放开后仅仅2013年一年相安无事就相当于车下的乘客勉强上了车,眼下的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今后还会相安无事。这就是一个方案必须经得起未来考验的原因。

 

晨雾认可赵京老师的一个观点,如果异地高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孩子考试的问题,想办法是能够解决的,因为是涉及到教育部门的事情,其中很多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但是目前所说的异地高考是想高考录取公平的问题,则不那么简单。不可能不与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相联系。

 

张千帆教授等30名学者上书国务院的建议方案中却有某些合理之处,但是其要求2013年立刻实施方案的理由看似合理,其实是十分近视的,绝对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巨型城市怎样制定异地高考的门槛,这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

Tags:假如,异地,高考,完全,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