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高考新闻,便有让人揪着心的紧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甩掉千人”,“不好好读书,就回家养猪”……各色雷人标语频现教室,有的学校为了警示学生不贪睡,甚至将“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张贴在黑板上方,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色彩。高考,已成为一场不见硝烟的 “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是学生,大人们也各尽所能,披挂上阵,助孩子一臂之力。有为保持周边环境安静而禁噪赶鸟的,有为女儿是否要吃避孕药以避开生理期而纠结的……从6月7日开始,似乎整个社会都指向了高考时间,连过路车辆都要轻声慢行。 与之相对应的,是短短3个月后,有学生以胜利者姿态高调步入大学后的散漫和慵懒。逃课、抄袭论文渐渐不以为耻,通宵打游戏、打牌俨然成为校园文化,不少大学生在漫无目的中虚度时光,宅在宿舍里一觉睡到中午,叫份外卖填饱肚子,直到临近毕业时才会为论文和就业而焦灼。 高考前后冰火两重天,究竟是学生的错、老师的错,还是大学的错?应该说都有责任,都需反思。但高考制度本身的问题恐怕更为严重,其中,被有识之士广为诟病的“严进宽出”是重要原因。 在现有体制下,学子们打的是“阵地战”,考前全家武装、“赤身肉搏”,但只要跨进大学门槛,便可“高枕无忧”。用一些大学生的话讲,“大学很好混”,进大学后只要没有明显错误,便能轻松毕业。而在很多国家恰恰相反,学子们打的是“持久战”,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实行申请入学制度,虽然也有统一考试,但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学校自主认可。与“阵地战”相比,“持久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惨烈”。有统计显示,德国大学的淘汰率是30%,法国公立大学的淘汰率是60%,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的本科生,但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淘汰率为25%。两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低上下可想而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次考试定乾坤的人才选拔方式,已“严”得让人心惊胆战;大学就是保险箱的人才培养方式,则“宽”得让人心神不宁。从高考制度和高校培养模式改革做起,让“宽”“严”并济,把“阵地战”变成“持久战”,是不是更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呢? Tags:写给,高考生,考生,阵地战,变成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