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直观形象 质疑氛围 引发思维

日期:2012-3-31 15:28 阅读:

直观形象 质疑氛围 引发思维

金乡县开发区中学    申海利

                 

历史教学本来是生动鲜活的,但由于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生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厌倦历史这门学科也就不足为奇了。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而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让平淡的历史鲜活起来,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通过实物、挂图、多媒体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系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时期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几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进而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

二、营造质疑的氛围,让学生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和独特见解的问题的学生给与及时的表扬,形成一个敢问和乐问的氛围。如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这种“求异思维”,转变观念,将自己和学生置于相同的学习者的位置,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对谈及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时,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架设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设置情境,引发思维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要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刺激学生好奇心的膨胀,奇而生疑,引发思维,进而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迁都这一部分,教师可编成历史剧让学生表演。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孝文帝为何迁都?然后启发诱导学生回答有关问题。这样烘托了气氛,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给学生以兴趣,有利于技能和情感的形成,学生提问的热情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四、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中,多涉及一些探究性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展开思维,扩大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学习了《三国鼎立》这一课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曹操这个人物?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如:讲商鞅变法时,提问:商鞅为秦国的变法而死,值不值?为什么商鞅死而秦国变法未废除等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做事的启迪。

 

五、优化记忆方式,增强记忆效果

中学历史内容很大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就是记忆。如果教师帮助学生探索出记忆的方法,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顺口溜记忆法。对于一些难记的知识点,可以根据特点,编一个口诀或顺口溜,让学生记忆。这样不仅达到了记忆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本来显得枯燥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战国七雄时,要求大家按地理位置记住七个国家分布,就可以编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既记住七国位置又知道了国名,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让平淡的历史鲜活起来。

 

 

 

Tags:直观,形象,质疑,氛围,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