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 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 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二)能力 ●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三)知识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一)成长中的我 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目标: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知法 目标: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一)交往与沟通 目标: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交往的品德 目标: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