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本身的比较研究,能解答如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体现课标要求,从而完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与高中地理接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依标施教。 关键词: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高中地理内容衔接 课程改革开设综合课程的初衷是减少学科门类,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按要求《历史与社会》是在初中阶段承载原来历史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任务,《科学》则是承载物理、生物、化学和自然地理的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和浙教版《科学》。对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即使使用了这两本教材,仍满足不了初中学生对地理内容的学习,如何从改进或完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角度完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与高中地理接轨,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深入比较研究,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或完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促进“依标施教”的有效开展。 一、课程概况的比较 本文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总称为课程概况,把握两本课程标准中课程概况的异同,需从课程系统、课程宗旨、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程结构五个角度展开。 (一)从课程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来看——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这表明该课程是必修课,以历史和地理学科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保持了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观点和方法。不仅要和小学段的《品德与社会》在内容方面有内在的联系和承继关系,而且还要与同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相衔接、互补。 《高中地理》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础课程。它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而不是与7~9年级实施的综合课程相衔接。 (二)从课程设置的宗旨来看——素质教育 《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高中地理》同样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的课程,是对未来公民进行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三)从课程形态的把握来看——综合性 《历史与社会》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所有学段、全部主题,都有多学科支撑的知识背景,自始至终体现“综合”的意义。不同的是自始至终体现历史观和历史知识的教育。 《高中地理》同样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宏观、综合的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从兼顾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这三个方面因素出发,谋求三者和谐统一,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 Tags:历史,初中,教学论文,社会,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