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理”

日期:2012-3-14 22:35 阅读: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理”

李昔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能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中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走进学生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充满爱心,让学生信任你。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教师要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您慈爱、和气的脸庞,只有孩子们在心理上接受了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有效地施教。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做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学会“闲谈”,让学生亲近你。

“闲谈”并非人们一般认为的“闲聊”、“乱谈”。按词典的解释,其含义是“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闲谈”,区别于正式的谈话,讲话,没有很强的严肃性和明确的中心主题。它的优势在于“闲”,而“闲”的技巧又在于“自然、适时、恰当、巧妙”。 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闲谈,但不可胡扯乱谈,降低闲谈的格调。闲谈应有的格调,就是“理”与“情”的结合。所谓“理”,就是闲谈中所讲的道理能够令人信服。所谓“情”,就是在谈吐中有真情实感,不做作,不卖弄,以“感染”取代“灌输”。要做到闲谈不“闲”,闲中有趣;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见解,感到新鲜,能引起共鸣,能学到新知识,他们才会保持与你闲谈的兴趣。此外,应注意说话的分寸,不说“炸雷话”、“过头话”,不挖苦讽刺,不揭人之短,尺术正派。渴望沟通和交流是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氛围,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共建“情感热线”,进行心灵的交流久而久之,缩小了师生间的“鸿沟”,学生信任你,心里话往外掏,。

三、用好笔谈。让学生信任你。

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时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尤其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在开学伊始我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当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四、沟通家长。让学生理解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走进一个家庭,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教师需要教育学生,就要沟通家长,了解孩子家庭、性格情况,更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心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而沟通方式也无处不在,可以定期地召开家长会也可以 家访。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教师上门显得有诚意,有利交流。从家长处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加深对学生的判断和指导。但要记住和家长交流不是向家长告状,否则将引起学生反感而适得其反。

五、对症下药。让学生佩服你。

    发现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就要找准合适的解决方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能走进学生的“心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

Tags:班主任,走进,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