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上学什么?编织毛线、踩缝纫机、木工、钳工等传统手艺正逐步退出上海中小学的劳技课堂,转而被数码摄影、3D模型设计、电工维修等替代。在不少区县,原本被认为“可有可无”的劳技课与时俱进“变脸”,成为培养孩子创新素养的“新天地”。 劳技课长期处于边缘 惠南第二小学劳技课教师戚万忠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许多家长、老师、校长都轻视劳技课:家长希望孩子全身心投入文化课学习,从小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劳动机会;而不少学校劳技课被升学学科挤占。 大都市的孩子还有必要学习劳动技术吗?这种疑惑成为困扰劳技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也导致学校劳技课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由于不被重视、缺乏改革动力,一些劳技课程如踩缝纫机、织毛线、钳工等十几年不变,而随着服务社会化,这些技能都有专业机构代劳,再不必人人掌握。学习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不过,如何培养独生子女的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却成为一个新课题。虹口实验学校“家校对接”,要求孩子在家中设置“家务岗”,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戚老师认为,劳技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掌握生存技能,还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排解压力、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劳动中促进合作交往,“对学生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手艺要与时俱进 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改革劳技课的培训内容,贴近时代与学生实际。 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劳技集中授课点,数码摄影成为新内容:第一天,学习如何用数码相机、如何采光;第二天,学习如何用计算机软件合成照片;第三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立体模型。市西中学的小唐同学非常高兴:“以后拍照、设计模型都不用愁啦!真没想到,劳技课上能学到这么多新鲜有用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静安、徐汇等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适时推出了摄影、立体模型制作、智能机器人等课程,与时俱进的培训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挖掘新含金量 即使是传统手艺也能翻出新花样。交大附中劳技课教师朱乔荣,将科技创新融入劳技课:做一把小锤子,不仅是车床钳工的活,而且要会看、会画机械图,对进大学后学建筑工程、机械原理等大有裨益;搭一个会爬坡的乐高机器人,学生们要从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编程,从物理课的斜坡原理中寻找依据,动手组合齿轮、调整上坡角度和速度……劳技课融合课内外,多学科交叉,创新火花频现。朱老师说:“劳技课是动手、动脑,最终让学生动心的科技课程。” 与模型制作结合、与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嫁接”……一些中小学重新审视劳技课定位,进行转型。不少中小学劳技课“混搭”进更多的科技创新元素,含金量和地位均不断提升。华东师大二附中等一批学校的劳技课堂变成 “创新天地”,学生连年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它山之石 德国劳技教育“三驾齐驱” 德国中小学的劳技教育,家政、办公技术和职业指导三块并驾齐驱,富有特色。 劳动技术教育分为劳动学课和操作课两部分。前者讲授生产劳动和就业的理论和知识,如劳动的价值与报酬、就业问题、劳动法、环境保护等;操作课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内容包括办公技能、制图、打字、财会、销售等,选修内容包括缝纫、电子、金工、木工等。 德国家政课内容比较广,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家庭美德、理财、营养知识、健康卫生等。职业指导已纳入德国学校的教育体系,一般设在九、十年级,主要是了解社会有多少种职业、发展前景、失业怎么办等基本知识。德国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实践环节——中小学生进企业实习 。一般安排在八年级或九年级,为期三周,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实地了解工厂和职业。
Tags:上海,中小学,劳技课,缝纫机,数码相机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