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高效历史课堂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历史课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效率比较低,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构建初中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很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下文就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二、判断高效课堂的一般标准 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课堂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也有专家提出“八看”标准:教学目标落实了“三维”要求,教学程序实现了“先学后教”,课堂上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教师的角色由“主演”变成了“导演”,学生的角色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学过程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堂堂清”。 三、怎样构建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 一个原则,即“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是常态,我们不排除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教师引导在先的做法。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如何保证学生思维在先呢?应提倡学生预习在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这就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二)高效课堂要突出四个维度。 教师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上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二步。用“解疑、强化、概括、总结”8个字可以概括,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解疑。教师必须明晰,学生的预习是帮助教师“找惑”,为学生解惑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落脚点。 强化。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许会理解知识,但他们不了解知识的重点,即使知道了重点也未必会掌握,课堂上进行强化势在必行。强化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要突出针对性、重点性,要体现变化思维。强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练习、合作讨论、重点讲解、等等。 概括。概括就是简化,简化的东西往往能突出核心,核心就是能力。概括的形式很多,如主题词、一句话、一幅图,等等。没有概括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 总结。与概括不同,总结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层次性。因此,总结多用于一个知识单元,概括多用于每一节课。一课可以没有总结,但必须有概括。一个知识单元必须有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从厚到薄”的过程。 事实上,解疑与强化是教师的初级劳动,概括与总结是教师的高级劳动。概括与总结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另外,只有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建立起师生互动,高效课堂才会真正实现 (三)高效课堂的一般流程 环节一:提前预习。这个环节是学习的起点,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奠基作用,而这个环节是在课前完成的,不是在老师眼皮底下,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去愿意做这件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习带来良性循环。 环节二:导入新课。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可以创设出学习的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兴趣入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做到快、新、实。“快”即导入快,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走进文本。“新”即本着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使其容易对文本感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实”即导入环节应为整个课堂服务,导入内容应与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不可为新而新,为奇而奇。“出示目标”是让整个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学有方向,突出重点。 环节三:探究新课。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同时这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交流最积极的时段,这一环节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一定得提高这一时段的含金量,而这一环节的探究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自主学习。通过认定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提纲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学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独立完成的环节。 2、小组交流。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和自主学习以后,肯定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我的答案是否正确啊?我这个问题不会需要交流啊?所以这就得适时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在组内解决问题的环节。 3、合作探究(课堂讨论):刚进入这个环节时,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可是还存在一个“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就得要求我们老师通过问题设置、活动设计等多种途径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争辩讨论来解决,对以有的基础知识进行拔高和提升。 4、质疑释疑: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学习、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的疑问提出来,提出后先由学生自己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点拨精讲,如果当堂解决不了,就当留下当作课下探究问题。 环节四:巩固新课。这是对新课内容进行系统升华的主要环节,如果说先前几个环节是让学生从微观上来把握课堂知识的话,那么这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宏观整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系统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内容,从而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在本部分,可让学生通过面对面相互提问、自我检测等方法来加深对新课的巩固力度。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 环节五:当堂检测达标。设置与本课知识相关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来检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落实的程度,反观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根据检测效果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环节六:收获反思。反思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在要求教师自己反思的时候,也要求学生反思。看到自己的收获,为自己喝彩和自豪;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漏洞,以便查缺补漏,自我提升;记下自己的不足,寻求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未来的学习更加顺利。总之,反思是学生课后必做的一件事情。 (二)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2、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3、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4、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要真实、连贯、简练、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的设计的原则:因材料而设、连续性、和活动相联系。 5、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将学案填写完成(学案由课标要求、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新整合、自我测评等几个部分构成),使学生有一个充足的课前预习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6、编导学案要注意: 复习课要体现考点考纲,体现知识主脉,体现规律方法,体现能力的培养。新授课的教学则应体现基础技能、体现规范与反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7、打造高效课堂,并不避讳讲得合时、合适。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要精讲点拨,讲清讲透;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则应放低起点,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问题干脆就不讲,否则不仅没有教学效果,反而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压抑。 8、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三动”,即“心动”、“手动”、“口动”。也就是说,学生要及时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要随时动手记录笔记,同时也要用口将所思所记表达出来。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效率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9、要求学生形成经常复习的习惯,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检查。俗话说,“重复是记忆的诀窍”。课后及时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复习往往可以增强复习的效果,一般安排在当天有历史课的晚自习。除了及时的复习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形成经常复习的习惯,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检查。主要方式为,整理课堂笔记、编写历史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网络等。 10、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必须让学生记笔记。我们所说的笔记一般分为三种:即课文中划符号,课文旁写评或注,还有课堂笔记。笔记还是抄录在书里比较好,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这样在考试中方便查找和分析,与基本知识点相对应更准确,进而不失分。 高效课堂要在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构建、完善。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做法的尝试者。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去努力,做个“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大胆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我想高效历史课堂的目标定能实现。 Tags:浅谈,高效,历史,课堂,构建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