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善问者如攻坚木

日期:2012-2-6 09:37 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惯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反馈方式之一,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问题是“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而解。”意思是善于发问的老师,就像砍坚硬的树木,先砍容易砍的地方,后砍结节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就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设计问题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将思维的空间抛给学生,让学生交流,思考,解决。
        案例: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了解到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能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师顺势继续问到: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然后根据学生读的相关文段,引导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设计,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设计的问题题量适中,又具有较好的梯度性,由表及里涵盖了整篇文章的内容。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整个提问就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正如同攻木,先易后节目,最后迎刃而解。所以说,教师的问题不应只针对教学内容本身,而应站在学生角度来看文本,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学生通向文本内涵的一条路。
        二、问题是“桥”,引导学生从疑难走向简化
        在学生理解感悟中,对于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把难点分解成一个个解决起来比较方便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解答,否则会让学生被动学生,问题过难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大多老师在执教时会提出“你从文章哪儿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多数学生文章才浏览两次,面对这个问题都面面相觑,一时难以从文中理解。有一位老师的教学问题能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一步一步,步步深入,最后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这种雪浓于水的血脉亲情。他是这样执教的:教师创设情境,填补文本空白。“如果这是你的一个朋友、你的亲人,正在受到死神的威胁,你的心理是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中小钱的那份期待,理解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
于是又顺势引导,认真读一读,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台湾同胞的高尚举动?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李博士的步履匆匆”与“台湾遭遇了7.3级大地震”,“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在这些实际情境中去体会这一生命取得的伟大,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博大爱心,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愿,海峡两岸用亲情永远搭建着这座生命桥。在老师有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主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问题的分解大大拓宽了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不但理解了问题,还启发了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更深入的感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三、问题是“催化剂”,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学会适时利用反问、追问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引导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催化剂”。反问,是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的问题加以转化,变成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的一种处理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雪中送炭”,老师和学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 
        生:我在书上看到,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红军首长把自己仅有的棉衣让给快冻僵的“小鬼”穿,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你们讲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时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一天,我把钢笔忘在家里了,同学把自己的笔借给我,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这样的事能叫“雪中送炭”吗? 
        生:不是。我觉得这点帮助太小了,算不上,再说忘记钢笔也不算什么困难。 
        师:那谁能来总结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在这里,教师的反问帮助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即雪中送炭不只是在天冷的时候发生的,而且帮一些小忙也称不上雪中送炭。简单的两个反问让学生轻易地就掌握了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不能不说是问到了点子上。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偏颇要能及时引导,并能一点而通。
        反问和追问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方式,在课堂上往往难以避免,但我们要注意用在恰当的地方,这样,才会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好的课堂教学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能,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然之功弥深。”可见,有效提问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提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潜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控究的习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成为一个善问者,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让质朴的问答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问题成为“路”,成为“桥”,成为“催化剂”,是我们教师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
作者单位:芜湖县教研室

Tags:问者,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