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周年庆典之际,星期8小镇将携手著名音乐家陈钢夫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潘寅林,给沪上拥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与大师同台的机会。日前,星期8小镇的小记者萱萱与陈钢对话两代人对梦想、音乐和童年的理解。 对话1 梦想的进阶 年仅11岁的萱萱在前不久的钢琴考级中取得了“九级良好”的成绩,她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陈钢已然成为他们的目标。那么,陈钢儿时的梦想是怎样的?难道也是音乐家吗? 曾以一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蜚声中外乐坛的陈钢,其父亲是《夜上海》等名曲的创作者,自小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中长大。但已年过古稀的陈钢老师在谈到儿时梦想时说,小时候作文“我的志愿”是这样写的:“我不愿做大官,也不愿发大财,我想做个大文学家。”陈钢回忆说,当时自己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看门的工人“长脚老何”的经历触动了年幼的陈钢,促使他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长脚归来兮》。那年的陈钢只有13岁。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巧合,陈钢最终走上了音乐这条路,尽管如此,陈钢并未放弃怀揣在心底最初的那个梦想。现在的他,经常会受邀为报纸和杂志撰写专栏,可谓“兼职”实现了儿时的文学梦想。 对话2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现在各种比赛中经常会看到挤破头的家长带着孩子报名。陈钢在创作《梁祝》时也只有24岁,还是个大四的学生。那么,《梁祝》对于当时年轻的陈钢来说,是不是一份意外的馈赠?他是如何看待“趁早成名”的? 陈钢在回顾自己的个人生涯时表示,“我作曲也是很偶然的。《梁祝》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小时候怀揣文学梦的陈钢,长大后被分到机要干校。因为视力不合格被退回,当时一位苏姓老师推荐他去文工团,也是在去了文工团后,陈钢才正式把学琴当一回事儿,很用功。 后来,总理号召干部考大学,那时候的陈钢对作曲也有兴趣,便走进了上海音乐学院。至于与何占豪合作创作《梁祝》,陈钢谦逊地说,“这只是命运给了我很好的果实”。那时候,中国在交响乐上是空白的,“我觉得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需要有伟大的声音”,正因为这股子激情,最终成就了《梁祝》,压根没有想过“出名”。在陈钢看来,“很多时候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可能你明明是想走这扇门,结果跑去了那扇窗,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 对话3 还孩子一个童年 这次音乐会中,星期8小镇会成就十名拥有音乐梦想的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萱萱在谈到自己学琴经历时,说有时候会被妈妈逼着练琴,再加上现在课业多,压力挺大的。对于现在背负着各种压力的有梦想的孩子,陈钢是怎么看的呢? 陈钢说,要进入艺术,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花比常人多几倍的功力在里面。做艺术,包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 陈钢的匈牙利老师——瓦拉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一个火柴盒放在手背上,火柴盒一掉下来,就得挨一个巴掌。但是,陈钢的父母很开明,他们并没有要求他成为一名音乐家。直到那个偶然的机会才决定要将音乐作为终身职业。在陈钢那个年代没有各种考级,相对社会压力也小许多。他说,儿童就应该做儿童的事情,他们应该快乐,应该玩,应该有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胡思乱想,不要让孩子在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下挣扎,要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 Tags:儿童,该做,孩子,一个,童年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