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合”的一点理解 作者: 孔爱花 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发达地区,有相对贫困地区,在师资等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做法可以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信念,我们总是可以从现状中走出一条路来。首先就是让教师接受整合教育的理念,相信人的能力是在整体的发展中进步的,而不是在各个孤立的领域单独发展的。只能教师接受这个理念,学校就会有希望。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于教学更加受到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新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其中,教师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在于:从中心到边缘的改变,从传递者到促进者的角色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不再是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今由于教师理念方面的原因,严重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它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各个方面使数学教学实际没能从传统的“灌”的教育中摆脱出来。当前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而其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比较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它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如何处理教师、媒体、资源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模式,主要还是课堂教学,而多媒体等课堂教学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愿,多媒体课件多用于情景模拟、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型的课堂。在目前我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而这两种模式一般的做法是:往往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课前紧张)设计并制作出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照设计的流程操作电脑,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设计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有多种刺激,但由于缺乏或较少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其主体作用,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一般。对于这种依赖媒体的做法,教师虽然感觉课堂轻松,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最终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可想知了。多媒体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些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即考虑强化的是某一个知识点,以及如何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所以这种方式只会使之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课程整合是以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目的,其实质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整合的双方或多方应互相支持,而绝不能单方面的一方以另一方为工具或手段。在目前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应积极与传统学科配合,既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探究到学科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主动地掌握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学习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建立教育文化生态的意识,成为新型教育文化的调节者。 其实,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他们每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最有条件持续性地观察、了解孩子,找到影响孩子的有效办法。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改革除了自上而下进行,更需要自下而上进行,需要来自教育活动现场,特别是课堂里的经验。教师的观念和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要创造教室里的文化氛围,有没有相互关心、尊重、友善、鼓励的气氛特别重要。有了这种气氛,孩子的表现一定是积极的、兴致勃勃与教师相互合作的。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所,这个场所的生态不能失调。 Tags:整合,一点,理解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