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学校德育课遭遇新尴尬 老人跌倒扶不扶?

日期:2011-9-28 11:18 阅读:

         近日,在本市一场中小幼德育工作研讨会上,对于如何回答孩子“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的问题,引发了现场一片激烈讨论。持正面观点者认为,一定要正面教育孩子;而反对者认为学生是未成年人,先要保护好自己,落实德育不能回避现实。更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回答“不扶”,怕孩子丧失爱心,回答“扶”,又怕孩子受到伤害。

  研讨会上争论一片

  “最近有两则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结果都很可悲:一位好心人扶了摔倒的老人却反遭诬陷;另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旁人置之不理,结果老人出血窒息而死。那么,如果孩子问我们‘老人摔倒,要不要扶’,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主持人问题一出,立即引发一片争议。

  哈密路小学黄莉老师认为应该扶,“教师一定要正面教育孩子。热心爱人、亲力助人,不必犹豫”。上海师范大学一名张同学的观点则截然相反:“不扶。学生是个未成年人,不具备救助能力。”

  讨论中,更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道德两难问题。家长代表王雁说:“回答‘不扶’,怕孩子丧失爱心;回答‘扶’,又怕孩子受到伤害。很纠结。”

  道德两难题不止一个

  “有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确有落差,新时期德育课遭遇了现实难题。”上海进才实验小学崔萍老师坦言:“有时候,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是完全相反的,我们教育孩子要纯净、要付出、要勇敢,但是,踏上社会,孩子们会感觉到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会因此而感到‘不理解、太复杂’。因此,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我们很纠结。”

  普陀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峻说,道德两难问题不止这一个,“要不要见义勇为”、“要不要拾金不昧”、“上下学,背着沉重的书包,上了车,是否该让座”都是两难问题。“如何应对,是新时期德育课遭遇到的一个挑战。”

  这一类问题成了老师的尴尬。“见义勇为”体现社会责任感,可是,现在的家庭更看重独生子女的生命安全;究竟是用道德的温情来熏陶“拾金不昧”,还是用法律的戒尺来确立“拾金有昧”?这一切都时常引起争议。

  如何处理:

  引导讨论,允许孩子有多元答案

  究竟如何处理这类难题,普陀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峻给出了一个方案:直面难题,是让孩子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可贵契机。

  首先,不能回避,而要直面这个难题。孩子的心灵感受来自成人世界的投射,成人对事情的判断和反馈,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建议,老师可以把社会问题引进课堂讨论;讨论时不提供唯一性的答案,可以让不同意见交锋,让孩子有多元的答案。 “因为追求单一的答案,可能会使得孩子说假话,即使现场有99%的孩子选择了肯定的回答,可是,在生活中他们真的能做到吗? ”在讨论清楚孩子选择背后的原因后,再对孩子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慢慢建立社会所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在讨论之后,也别要求孩子立即付诸行动,要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慢慢想通。

Tags:学校,德育课,遭遇,新尴尬,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