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推荐

日期:2015-12-11 11:33 阅读:
王玲  

地区: 河南省 - 濮阳市 -

学校:濮阳市第九中学

2课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材分析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消化和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 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它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淀粉检验和水浴加热的方法。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评论(0)     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

                 2、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评论(0)     学时难点

馒头量的控制、水温的控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使馒头中的淀粉产生甜味的物理、化学因素,从而引出本实验的研究问题,锁定了探究方向。

1、让学生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感觉到有了一丝丝的甜味)

2、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3、老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馒头咀嚼后变甜说明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从而提出问题: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活动】体验感悟、做出假设

1、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

生1:我认为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也有关系。因为饿极时的狼吞虎咽就感觉不到甜味。

生2:我认为与唾液有关系。馒头碎屑吃到嘴里并不会感觉到甜。

生3:我认为跟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还有唾液三者都有关系。

师:同学们推测出了3个变量(板书: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可能与馒头变甜有关系,但是你的推测再合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它是否成立,必须经过验证。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本环节分成两步进行,1、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2、讨论交流完善方案

1、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制定本组探究实验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一大排为一个大组,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大组探究解决一个问题。大组内的小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看待实验结果;同时节省了整个探究实验完成的时间,并留给一些小组创造新实验的实践时间。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经验共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

 (1)、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

(2)、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老师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5分钟后由本组组长向大家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

交流的内容包括:

1.本小组验证的问题是什么?

2.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对照组?如何控制变量?

3. 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最合适?

4. 水浴加热中如何保持水温不变?

5.装置在37度左右的温水中保持多长时间最好?

6. 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3)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

1.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

2. 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但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的一组对照实验,却是不太可行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3.口腔的温度约是37°C。

4.冷却后滴加碘液。

2、讨论交流完善方案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①本小组验证的假设是什么?②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③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要求:交流时要求同学认真倾听,交流完毕,本小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小组同学质疑并找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交流时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两个试管处理相同之处以简要文字标记,将两个试管处理不同之处以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在两旁,让学生在分析实验变量时非常清晰,一目了然。

交流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原理,模拟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先由本组同学补充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纠正,教师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对于各小组对实验现象的预测结果,教师先不要急于进行评价,而要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让事实说话。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馒头的变甜与舌的搅拌有关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验前强调一下学生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溶液放至室温后再滴加碘液;搅拌唾液与搅拌清水的竹签不能混用;搅拌要“充分”,不能搅拌一两下就停止了,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实验。

活动4【活动】实施计划,得出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教师叫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

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如下:

      1.试管中馒头块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馒头块和馒头屑的量存在很大差别。

      3.加入碘液的量太多。

      4.两个试管没有事先做标记,容易混淆。

活动5【活动】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的不同消化作用,得出唾液使淀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对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应引导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根源。)

2、教师再将各大组的实验结果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1).通过观察,你认为对馒头变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活动6【活动】拓展延伸、进一步探究

对于初次探究活动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同学,则要求按照教师提示重新实施实验。在这个环节中,顺利完成探究的学生,允许和鼓励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影响。如:温度、咀嚼时间等。鼓励学生对未知问题积极质疑探究,做出假设,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第二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

                 2、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学时难点

馒头量的控制、水温的控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使馒头中的淀粉产生甜味的物理、化学因素,从而引出本实验的研究问题,锁定了探究方向。

1、让学生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感觉到有了一丝丝的甜味)

2、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3、老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馒头咀嚼后变甜说明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从而提出问题: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2【活动】体验感悟、做出假设

1、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

生1:我认为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也有关系。因为饿极时的狼吞虎咽就感觉不到甜味。

生2:我认为与唾液有关系。馒头碎屑吃到嘴里并不会感觉到甜。

生3:我认为跟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还有唾液三者都有关系。

师:同学们推测出了3个变量(板书: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可能与馒头变甜有关系,但是你的推测再合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它是否成立,必须经过验证。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本环节分成两步进行,1、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2、讨论交流完善方案

1、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制定本组探究实验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一大排为一个大组,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大组探究解决一个问题。大组内的小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看待实验结果;同时节省了整个探究实验完成的时间,并留给一些小组创造新实验的实践时间。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同伴互助,经验共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

 (1)、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

(2)、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老师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5分钟后由本组组长向大家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

交流的内容包括:

1.本小组验证的问题是什么?

2.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对照组?如何控制变量?

3. 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最合适?

4. 水浴加热中如何保持水温不变?

5.装置在37度左右的温水中保持多长时间最好?

6. 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3)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

1.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

2. 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但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的一组对照实验,却是不太可行的,所以我们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3.口腔的温度约是37°C。

4.冷却后滴加碘液。

2、讨论交流完善方案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①本小组验证的假设是什么?②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③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要求:交流时要求同学认真倾听,交流完毕,本小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小组同学质疑并找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交流时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两个试管处理相同之处以简要文字标记,将两个试管处理不同之处以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在两旁,让学生在分析实验变量时非常清晰,一目了然。

交流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原理,模拟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先由本组同学补充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纠正,教师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对于各小组对实验现象的预测结果,教师先不要急于进行评价,而要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让事实说话。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馒头的变甜与舌的搅拌有关 ;馒头变甜与唾液有关。

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验前强调一下学生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溶液放至室温后再滴加碘液;搅拌唾液与搅拌清水的竹签不能混用;搅拌要“充分”,不能搅拌一两下就停止了,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实验。

活动4【活动】实施计划,得出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教师叫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老师的帮助。

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如下:

      1.试管中馒头块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馒头块和馒头屑的量存在很大差别。

      3.加入碘液的量太多。

      4.两个试管没有事先做标记,容易混淆。

活动5【活动】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的不同消化作用,得出唾液使淀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对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应引导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根源。)

2、教师再将各大组的实验结果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1).通过观察,你认为对馒头变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活动6【活动】拓展延伸、进一步探究

对于初次探究活动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同学,则要求按照教师提示重新实施实验。在这个环节中,顺利完成探究的学生,允许和鼓励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探究其他因素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影响。如:温度、咀嚼时间等。鼓励学生对未知问题积极质疑探究,做出假设,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Tags:第二,消化,吸收,教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