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高禹小学的袁恩忠老师轻按鼠标,《大树和小草》的多媒体教案便载入了自己的备课文件夹:“我们这里有八成多的乡村教师都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袁恩忠这样的乡村教师不必出校门就能查找并观看到优质课、示范课,乡村娃也能听到城里的名师课。 因特网等现代技术的介入,正在一步步改变着未来的教育。未来五年,浙江教育要绘就的是一幅崭新的教育现代化美图。 教育现代化为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反映的是教育良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状态,普及化、公平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都是构筑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项元素。 5年后,浙江主要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力争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民资涌动的浙江,新年一开年,就肩负上了一项全国教育改革的新使命——成为全国唯一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 “这意味着作为民办教育大省的浙江,要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路。浙江的民办教育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黄新茂信心满满。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也很看好浙江,希望浙江民办教育能够在政策上有新的突破。“浙江省是我国民办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教育类型、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为全国的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教育改革,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翼,开始驶向深水区。浙江肩上的教育改革重任沉甸甸的。改革的刀斧,将为教育现代化之路披荆斩棘。 除了全国的民办教育改革试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13个项目正式落户浙江,浙江承担的项目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拔尖创新学生培育机制改革等29项省级教改试点项目也已经遴选后确定。 …… 面临“入学难”、“入园难”、“上学贵”、“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不对接”等等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的浙江教改要啃的是“硬骨头”。 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到均衡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置身“深水区”,浙江教育改革已经踏上破冰之旅。 资源均衡化,拉平人生起跑线 湖北籍小姑娘肖利4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台州玉环县,就读于楚门育才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以往每到周末,小肖利总是无人管带,不是独自在家就是在小区内瞎晃悠。现在,小肖利一到周末就往“星星点灯”关爱基地跑,因为在那里,有来自东方中学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教她学知识,陪她做游戏。 我省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关爱绝不仅体现在关爱基地上。目前,在浙江就读的114.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已有72%的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包括公办民工子弟学校),82.5万“流动的花朵”有了稳定的书桌。 为了让“流动的花朵”开得更鲜艳,我省2010年启动实施的一批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建设项目,第一轮就投入2.08亿元,对50所接纳民工子女的学校进行改扩建,涉及规划新建(包括迁建和改扩建)校舍11.7万平方米,2.6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直接受惠。 在刚刚翻过的2010年日历里,有很多这样“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记录:我省为36万名中小学生提供了爱心营养餐,占在校生总数的7.2%,给予3.5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免学费、代管费资助,占在校生总数的4.3%,向12.5万名中职学校学生提供免收学费、代管费资助和爱心营养餐,占在校生总数的24%,向23万名中职一、二年级学生提供每年1500元助学金。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群众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十二五”期间的浙江教育,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平,促进缩小校际差距,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教育,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帮助和扶持。力争学前3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 未来五年,我省会加快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的步伐,逐步增加对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民工子女教育、特殊教育的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会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我省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达到等级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将达到80%。标准化中小学比例将达到85%。 未来五年,我省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制度,重点帮助边远山区、海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增加薄弱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机会,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乡(镇)中心校带村小等组织方式,改善薄弱学校内部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未来五年,我省将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合理规划输入地区学校建设,帮助民工子女学校加强教学力量和内部管理,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未来五年,我省会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并优化特殊教育结构,努力满足残疾人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要。 信息化架桥,实现教育新腾飞 “一键通天下,十指点江山”,这是我省广大农村中小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引入了现代技术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价。 位于龙游县南部山区的罗家小学,距离县城有16公里。在这所学校里,一些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家娃,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也感觉到了住进现代化“地球村”的惊喜。 自从我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触角伸到了这大山深处,罗家小学的教室里就挂上了等离子显示屏,教师们也配上了笔记本电脑。这些新鲜玩意的出现,使教师的教育理念产生了“乾坤大挪移”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状态飞跃到了数字化时代。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改革难以推进,是长久以来困扰农村教育的难题。现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就好比有了一把解开难题的“金钥匙”。 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校已配备有5500套多媒体设备,每个县都建有3个多媒体主播教室,在主播教室上的公开课可以实现远程传播。有了现代技术架起的桥梁,乡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未来五年,我省将大力开展数字化远程教育,建设起以卫星、互联网、电视为载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仅2011年底,就将完成开发与新课程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库资源,建设3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20个教师学科协作组、100个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开发多媒体教案4500个,实现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互动交流。 国际化承载,现代教育添新翼 如果说,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技术的武装,现代化的教育同样还需要国际化来承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就好比教育现代化的“双翼”。 现代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国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结果。2010年,我省高校有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0571名,其中长期生占76.8%,全省有8所高校在8个国家设立了11所孔子学院,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101项,年招生超过1万人。 未来五年,我省将以友好省州和城市为平台,开展千校结对活动,鼓励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发展与国外同类学校的友好关系、姊妹关系;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推进省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关系;鼓励高校师生赴国(境)外研修。 目前,我省有国内第一所中外合作的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提高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水平,再引进国外知名高校创办2至3所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5至8所二级学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教改创新,激发浙江教育新活力 回眸2010,各项已经启动实施的教改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我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数量比上年增长了18.3%,面向基层的本专科医卫定向招生数量比上年增长了65.1%,面向中职毕业生的高职单考单招数量比上年增长了65.1%,新启动了8个专业的中职课程改革项目,在34个“中职课程改革基地学校”试行了新课程教学……未来5年,体制机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激活浙江教育发展的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大步。 普通中小学必修课比重会逐步降低,学生的课桌上会出现更多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2015年,全省按新课程模式办学专业比例将达到70%。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方式会在更多的实践中受到检阅。高等教育课程改造也会更多地“对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考试招生制度,多元尝试。 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将降低考试难度,重点考核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及思考判断、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探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办法。在坚持和完善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上,深化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探索多样化的高校招生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民办教育,挺直腰板。 清理、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措施,设立资助民办学校(幼儿园)发展的政府专项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出资、捐资、共同投资办学,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 Tags:浙江,教改,驶向,深水区,十二五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