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就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促进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构建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谈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本文从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以及构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谈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认识。 一、 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包括三个层次,即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在一定条件下学生个体对自己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性在对象关系中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它是学生主体对现实的积极反应,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创造性是对现实发展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层次,集中表现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它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学生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统一,自主性是核心,能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灵魂。 二、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只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促使师生的共同提高,促进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展。适当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想、交流和合作,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形成,又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倾向,为后继的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3. 改变旧有的学习模式或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的依赖于简单的模仿、记忆等机械的学习方式,反对机械的接受学习方式,提倡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 要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目的,结合时代要求,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形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为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同时要求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叫学生们折出一个二分之一,可有两个学生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就问学生:“对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大多同学都持反对意见,可教师却评价说:“你们真有创造力。”简单的一句话,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的“不听话”。[到了课的最后,教师又说:“老师教出了一个二分之一,你们却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首先该感谢谁呀?”自然而然,两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成了这节课上的英雄,这个教学环节就成了这个教师的亮点。 要注重情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可常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足以证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的师生交流过程,彼此都会忘了自己是谁,都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 教师还要学会等待。等待是对个性的尊重,使个性得以张扬。如教学《可能与一定》一课,组织学生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想到一个二年级学生竟说出了它们像食物链。说真的,有时,我们的课堂确实因为学生的发言而变得精彩,当然其中又少不了教师的启发引导。 2. 改变教学行为,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如果教师不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是空谈。教学中多一些民主,少一点包办代替;多一些引导、点拨,少一点讲解、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效教学特别强调“体验”。它把学数学看做是“做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强调数学教学必须要注意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完善学生的人格。 例如讲《9加几》时,指导学生先在盒里放几个皮球,在盒外放几个皮球,要求一共有多少皮球?应该从哪里去拿皮球?拿几个皮球放到哪里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9个皮球加上2个皮球,是从盒外2个皮球中,拿出1个皮球放到盒里,凑成10个皮球的初步印象。使学生既看到了“凑十法”的演示过程,又理解了“凑十法”的方法,在脑海中唤起并形成表象。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继续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说出:“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 (2)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敢于主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会科学家走的路,教师的角色就要转变,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教学《圆周长》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也可用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一下,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圆周率,从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 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成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学评价应从以选拔为主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转变,改变过去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提倡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信心,促成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要教师有创造力,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Tags:浅论,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