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大学生群体分化的现状及特点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影响,并针对分析结果结合作者工作实际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性、可塑性、特殊性的社会群体,从单一的知识性群体已经出现分化为网络型群体、消费型群体、优势型群体、弱势型群体、学习型群体、恋爱群体等不同群体,表现出了不同的群体个性组成和人格特征。 一、大学生群体分化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大学生群体分化现象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个别消极的一面,将其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和特点: (1)消费型群体。该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消费主流合理,消费支出存在不同的差异性。 (2)优势型群体。该群体学生主要特点是乐于参与各项活动,无经济压力,学习及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及较高的心理素质。 (3)学习型群体。该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目标明确,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强。 (4)恋爱群体。该群体大学生主要具有从众心理、生理需求,依赖并渴望认同等心理特点。 (5)弱势型群体。该群体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弱势、经济弱势、心理弱势、就业弱势、行为弱势等五个方 面。 (6)网络型群体。该群体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广,容易产生对网络过于迷恋化而形成网络综合 征。 二、大学生群体分化产生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从主观方面来看: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原理,人的需要被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需要的角度讲,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等都比较高,所以,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爱与归属、自我实现需要两个方面。①爱与归属的需要。大学生活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座桥梁,对于新生来讲,他们从高中那种依附家庭式的生活到比较陌生、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渴望与同学交往,得到同龄人的关爱,希望能在新的环境找到朋友的帮助和引导,与具有同样心理的同学走到一起结成群体,以获心理上的平衡、行动上的互助,并从中得到友爱和归属。这是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②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由于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都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意识到就业、择业的压力,这种危机意识使其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要求增强,希望通过自我能力的发挥,使自己的才能、特长得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同,渴望在交往中找到“知音”,因此,大学生自发组成各种小集体,以满足自我实现的要求。 从客观方面来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活动范围以及准则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结构变化呈多元化的趋势,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大学生通过自由交往来开拓知识面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动机与热情,为大学生群体分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①社会分层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层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大学校园这一“小型社会”中的主体产生群体分化。由于各个学生的出身不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取向不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多元化特征的形成。②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全国高校普遍扩招,使各校的学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极大地冲击了学校多年来固定不变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带来许多新问题。在校生在年龄结构、生源差异、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日趋复杂化。[校园里生活的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给原来较单一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局面。③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影响。目前各高校的收费标准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贫困生(或特困生)群体的德育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教育问题。与高等教育收费制密切相关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也在进程中产生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的问题、收费不当问题等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负面影响。④就业压力的影响。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被推上了市场化就业的轨道,公平地参与社会就业竞争中去。那些处于就业竞争劣势的或就业竞争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间的差异矛盾不断加剧,片面的求职需要和狭隘就业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思想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普遍。⑤校园文化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各高校在抓好学生专业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促使一批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特长的大学生群体。另外,由于民族、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在大学生中也形成了许多其他类型的群体。 三、针对大学生群体分化研究现状探讨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所以面对当前大学生群体分化状况,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也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措施之 一。 加强社会责任感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和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即在各学科特别是文科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社会责任感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行为中渐成习惯,在习惯中养成、提高和升华,从而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断完善自己道德形象的社会道德生活主 体。 关注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做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有创新,要把握时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而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思想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人的心理需求,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落脚点,不轻视、不藐视任何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个群体的个性特征及思想上的闪光点,将不同群体一视同仁。教师与学生交谈时,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融洽学生感情,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深入沟通,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不同群体,设立专门机构,选择不同模式。由于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以同样的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必须针对这个群体的心理素质特点,应设立相关的专门机构,有专门的责任人,设计相应的工作模式。如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建立校园网,通过对网络的管理引导学生主动消除网络造成的负面影响;设立心理问题咨询室、治疗中心,使难以走出心理误区的学生有医可救;特困生由负责这一项工作的责任人去组织、协调各部门做好这一群体的工作,等等。这样,每一种群体都有人抓,以点带面,层层落实,德育工作就会产生好局面。每一类学生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发挥优势群体的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比例,将会使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成为学生群体的思想主流,为正确的思想倾向战胜不正确或消极的思想倾向创造条件。因此,要充分发挥优势群体——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示范作用,使之真正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学生群体的“领头雁”,切实地成为学校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协助学校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机制是形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温床”和“土壤”,弱势群体大学生在很多方面与他人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失衡,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对这部分群体多加关注和帮助,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首先,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一方面,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应对高校里面的弱势群体这个客观存在引起高度的关注,予以政策上有效的扶持,并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人格,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关心、帮助他们。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与他们促膝谈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排除顾虑,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其次,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要分析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对症下药,探索一系列转化各种类型学生弱势群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群体,要积极为他们拓展社会实践场所,通过勤工助学使他们自食其力,解决生活困难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心理弱势群体,俗话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Tags: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分化,管理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