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学生评教看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1.学生评教的理由 ①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各种教育教学形为的主要阵地,那么围绕与教学相关的理念方法理应有一个跟踪评价体系。学生评教只是这个评价体系的一个环节。②学生是教育服务的主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所以学生的评教具有积极性、现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③高中学生己初步建构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具有了相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所以他们的评教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能满足一般评价操作对样本的素质要求。 ④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引发大家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实现对不足或缺点的改良,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育目标。 2.学生评教的方法和数据统计(见相关统计图表)
3.评教综合感受 ①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广大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够满意,总体评价不高,希望我们教师结合评教信息点自己分析总结。 ②我们评教的12项目中有10项目直接与课堂教学相关,从总体上看老师们—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急待完善和提高。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去上,有时候会给学生很不相同的印象,这不是知识水平的差异,而是这些老师之间教学艺术水平的差异。 ③传统教学观念跟新课标的的教学理念所发生的冲突与矛盾在我们教师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整合与内化,造成了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误区与混乱,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评教结果。关于这一点,我待会还要展开来谈谈。 ④学生评教,客观地说会存在感情因素,但这种因素是正相关的。加强与学生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勾通,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勾通得好,能显署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增加各种教育活动的附加值。学生如果对你不了解、不理解、不配合,你的劳动就会事倍而功半。我在这里不是说为了评教而简单地去取悦学生,博取好感,而是强调勾通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比如高一学生,他们从初中跨上高中,面对新学校、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这些与初中的学习都有较大反差,他们带着理想、带着希望—也带着一定思维惯性与学习形为惯性来接受高中的学习,这其中必然有碰撞和矛盾,加强多形式的勾通,促进他们顺利融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获得他们对老师的认同、认可、理解甚至是谅解。这些因素也必然会反映到评教结果中。 二、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用知识去填充学生大脑这个“仓库”,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存储”能力。这种灌输式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把学生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机械记忆、呆读死记之中,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原本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蜕变成了一种单向、刻板、机械和强制的知识灌输。 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是否恰当等,都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只有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正确认识、理解和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2.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课堂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在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以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统摄生活世界,颠倒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成为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难以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缺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活力。 在“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想方设法把一片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际上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成人生活”,难以体验到本应属于他们的自由生活和乐趣,缺少了充分展现他们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致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之中。 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不是“白板”一块,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意志特征。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否则,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他们不仅难以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充分发展自身的才智,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完满的人格。也不可能体验、领悟到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培养观注社会观注生活的道德观和责任感,让课程资源与教学形态与现实社会甚至生命发展紧密联糸。我上基本营养物质这节教材,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题目是以肥胖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完成时间1个月,只要是与肥胖相关的话题,怎么写都行,文体不限。在上现代能源这节教材时我布置一个的作业题是给自已的家庭拟定一份可操作的节能计划,并在家里宣讲,家长签字认可后再交给我审查。我发现差班的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有兴趣,完成得很好。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是很有意义的,其效果会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显现出来。 3.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对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这种独特性首先来自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后天所处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个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品质。学生的独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诸如生理上的身高、体重、速度、耐力、心理上的天赋、兴趣、情感、意志、爱好、性格、气质,以及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倾向、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平均发展和“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我们所强调并努力去实践的所谓分层教学,其意义正是如此。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4.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其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如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学习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社会科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比如学习中国古代诗词,要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从美学角度看其实是个审美的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事物的最高境界。美是和谐,美是创造,美是生命的变奏曲。美的课堂不仅是师生和谐、平等的对话与合作,更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创造。 5.鼓励创新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知识的获得有三种方式:先验论者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布;经验论者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收集简单的材料;而科学认识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并酿造成蜜浆。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以知识和材料为基础的教育主体之间共同建构和创造新东西的动态生成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景是:教师如同是钦差大臣,教材如同是圣旨,而学生则如同是俯首听命的臣民;教师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至上,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绝对遵从和对于教师一贯服从,把教材、教师讲授的内容视为圣经和金科玉律,当做颠扑不灭的绝对真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缺乏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师眼中的学习佼佼者,往往并没有成为栋梁之材。比如湖北黄冈与上海闵行20年教育成果的对比研究就很有说服力。在这种传统的“惟书惟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以一种探究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方式获得,而是把知识当做具有终极意义的“真理”来对待,知识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反思和批判而被机械地记忆在大脑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导致学习无异于呆读死记和囫囵吞枣,就如同去吃别人已经咀嚼过的食物,永远不会知道食物的美味,也不会吸收到多少营养,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精心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将会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创新,我还有话要讲。我对此有三点补充的认识: A.是人类智慧盛开的花朵,我们强调创新、鼓励创新、引导创新,但不能强求人人都去创新。很多植物都是难开花的,但仍带给我们葱葱的绿意,仍能长成可用之材。其实任何时候使用劳动工具者总是多于劳动工具的创造者,这是自然法则。 B. 创新要靠知识的积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离开具体的知识贮备去谈创新,这不符辨证法的道理。 C. 创新需要完整的人格、建全道德法制以及健康的心态为底线去支撑,否则创新也不一定都是好事。 我们在强调强某个东西的重要性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比如我们有位领导人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不知道专家们怎么看,也不知道外国人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可,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再推敲的。强调创新可以理解, 民族的灵魂中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肯定不是民族灵魂的全部,如果博爱、勤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感恩等等不能算作民族灵魂的话,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灵魂里面只剩下创新也是可怕的:中国古代的家政管理有创新---太监文化; 中国古代的刑法有创新---诛灭九族、凌迟处死、五马分尸、抽筋、剥皮、点天灯; 中国近代的男人审美有创新---搞了一个臭名昭著女人小脚文化; 厦门原远华集团的走私巨头赖昌新在公关学上有创新,他的名言是:人总是会有爱好的,找到了他的爱好,就是找到了开启他家大门的钥匙;一个日本的右翼分子也准备搞创新,他说毁灭中国很容易,只要在所有的丰田汽车的核心技术部分安装一个微启动引爆器,通过卫星摇控同时引爆所有在中国大陆的丰田汽车,就可足以毁灭中国。这相当于同时引爆几百颗原子弹的威力,而日本不需出动一兵一卒。这可不是天方夜谭,恐怖大享本.拉登的创新是千古之绝唱---成功地劫持客机撞毁了美国的双星子大夏,这是美国人发八辈子的梦也想不到的。这些东西不算创新吗? 这些东西能叫作民族的灵魂吗?就算是科技创新也有沉痛的东西值得反思。上个世纪中叶,美国诞生了一位天才般的科学家叫米其利,他短暂的一生有两项创新都改变了世界。一是他发明了氟氯烃作为致冷剂,让冰箱、空调飞入寻常百性家,但氟氯烃的高稳定性使之在大自然中不能被分解,漂到天空中后把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捅了几个大洞,结果导致紫外线强烈辐射地球,极大地加快了地球上生物灭绝的速率,Tags:课堂,洒满,阳光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