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日期:2007-11-27 23:58 阅读:

教学反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海南二中  米珊珊

 

第一次参加海南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比,此生难忘。

在新课改形式下,“师之,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说明已如清茶般芳香四溢,让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因而,这节课的思路是: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实验现象的观察),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再利用理性认识解决实际问题(钠的保存及钠引起的火灾怎样灭火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教学设计思路。本章节内容属高一所学的第一节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的内容,其中以钠的性质为主,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教材先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接着介绍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相当一部分金属与非金属及金属与酸的反应。因此,我抓住本节的重点——钠的化学性质,安排在第一课时只探讨钠的性质,第二课时才横向对比铝、镁、铁等金属的性质。由点到面,由散到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的性质,我通过实验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学生都能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更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慎重地为学生安排提示问题和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走捷径,晓真理,使课堂结构更紧凑,师生互动更融洽。所谓探究实验,指有一定难度,与旧知识联系少,实验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在设计实验后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学习技能而不是观察某个现象或掌握某个操作或其他。此过程更能展示师生间的亲切、自然、默契的感情。

3、课堂实验。想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只由教师单独操作演示完成实验,就会使学生很被动,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而我认为既然是实验探究,就应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用具(给定的仪器、试剂),老师不必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就可以。(想用小块钠实验,用何工具取用、分割?)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新鲜有趣,而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太大快易引起爆炸)。因而在课前应检查学生实验用的试剂瓶中钠块的大小,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此外还叮嘱学生要取出钠块后切小块进行实验。另外,老师在创设问题时应坚持追问、追问、再追问,辅助学生解决小矛盾,扩大知识视野,增加学识深度。比如:设计方法推出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学生因预习会回答是H2。老师追问为何不是O2?进一步探究。学生经思考提出可检验生成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O2,移近火焰听到爆鸣声或“噗”的一声就是H2。方法正确,思路正确,但并不完整。学生从现象中判断产物,老师再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完成反应。由化合价角度分析,钠0—+1价,氢+1—0价,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样既透彻,又开阔。

4、语言亲切、准确。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学会用“请”,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亲切甜美的笑容面对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教育渗透用真诚、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价值观。

5、不足之处。

①导语和结束语不够新颖。新颖的导语结束语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兴趣。新颖的设计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多读书,多接触大自然,灵感自应泉涌。

②细节问题处理不到位。板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而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板书是老师与学生沟通课堂关系的重要纽带。

③注意学生的反应。老师应注意观察层次,由全到点,尽量照顾到每位同学的参与。

这次交流课我感受很深,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知识获取者,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由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来展现。希望今后能多一些机会进行交流,多向各位专家、前辈学习。

Tags:人教,必修,第三章,一节,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