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在反思中成长

日期:2005-11-10 14:23 阅读:
在反思中成长

                             石泉中学          郁卫军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本人有幸代表石泉中学数学组参加澉通片数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授课内容为《线段、射线、直线》,为了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新课伊始的情景引入部分作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

一、           最初的引入部分设计及试讲效果:

教师问:点、线、面、体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缺少兴奋感,只有几名优秀学生举手)

学  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教  师:很好,由此可见,除了点之外,线就是构成体的基本图形了,今天我们就学习线中的“线段、射线、直线”。(板书课题)

(此时课堂气氛仍不理想)

紧接着向学生展示由线段构成的美丽图案:(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

 

 

 

 


  反思:起初时学生课堂气氛不理想,参与课堂的学生不多,当学生看到两张图片后气氛是活了,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1、以旧推新,以回顾旧知的方式直接引出新课,学生感觉缺少新意。2、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将书本素材(两图案)放到新课开始阶段展示,学生的兴趣是调动了,但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在考虑,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样由一些线段画出来的呢?甚至有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画了,学生活跃的气氛没能用到接下来的新知探究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该部分试讲的失败让我感受到我们不能只考虑学生的课堂气氛而盲目地、无艺术性地去激发学生兴趣。关键是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为此,又对教学引入部分的设计作了一些调整。

 

二、           第二次引入部分设计及试讲效果

(投影一对联“加减乘除谋算千秋伟业,点线面体描绘四化蓝图”)

教师: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对联。

(大部分学生此时有点新奇感,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联上)

教师:先请位同学朗读一下。

(大部分学生坐在座位上默读,可很少有学生举手愿意读)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很多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

       教师:下面有个问题,对联中“点线面体描绘四化蓝图”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1:建筑物都可以看作几何体,它们都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

学生2:四化蓝图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所能看到的物,对联的意思是点线面体构成了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

学生3:大千世界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个几何体组成,而每一个几何体都是由面构成,面由线构成,线由点构成,因此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老师讲过的一句话“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看来出除了点之外,线就是构成几何体的基本要素了,在我们小学里,曾经学过的线有哪些?

学生:线段、直线、射线

教师: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些直的线“线段、射线、直线”(板书)

 

反思:在数学课上出现对联,学生普遍感到新鲜,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巧妙地将学生的思路由对联转移到点、线、面、体的关系,同样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也顺利地引出了新课,与与第一次相比,教学设计显然合理了许多,然而试讲后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人数还是不够多。仔细想想,刚刚开始上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就要求学生分析对联的含义是乎要求高了点,也难怪会出现冷场。

于是,对教学引入部分的设计作出了又一次修改。

 

三、         第三次引入部分设计及试讲效果

(课前准备小制作,用多种颜色的线绕了几个劳技作品)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漂亮的小礼物。(学生都好奇地望着我)打算奖给课堂上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为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展示实物)大家想不想要?

        学生:想!(回答整齐又响亮,学生气氛突然间调动了起来)

        老师:好!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哪些同学,课堂表现最积极?(全班学生都兴奋了,个个跃跃欲试)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投影,有一对联,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每一个学生都举手了,期待的目光让老师看了也兴奋)

……………(以下与第二次试讲时相同)

 

反思:与上一次试讲相比,本堂课课前准备了小制作,用多种颜色的线绕了几个劳技作品,看似不起眼的小制作,却拉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中学生积极展示自己,思考问题主动了,课堂专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次试讲时,引入部分的教学设计与第二次试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最后的效果为何会如此不同?首先学生对礼物感兴趣,也觉得这位老师与众不同,产生好奇心,借此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学生为了能够获得礼物,尽力地表现自己,与班里同学间自发地展开了竞争,在这种强烈的竞争下,课堂气氛自然容易调动)

 

以上是我对《线段、射线、直线》引入部分的设计和修改过程,三个片段设计时都考虑到了学生,都希望通过“情景设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而第一次试讲时两图案的引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次试讲时要求学生说出对联的含义,缺少对学生心理准备的铺垫,有些冷场。第三次试讲相对效果较好。通过试讲、反思、修改、再试讲、再反思、再修改,教学设计更合理了。

如何让情景设置更合理,如何让教学设计更科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我们的成长。

 
Tags:反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