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的印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①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 原人们的生活情况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建立起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③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者其它类似的案例,确立因地制宜,合 理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 突破点: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教学过程: 师:上课。(师生问好) (出示PPT:1-3) (学生判断,期间要求学生用语言或者图示的形式来描述自己家乡的房屋样式) 最后一幅是哪里居民特有的建筑物呢?有同学已从书本中看出了,这是湄南河平原人们的房屋。这与我们傣族所居住的吊脚楼相差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来得出结论。 下面请大家把课文拿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湄南河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课,来分析一下,气候、地理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一节课以大家自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学习为主。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PPT:4 “学习目标”) 师:对于湄南河平原大家都不熟悉,老师找到了一小段录像,请大家观看,了解一下湄南河平原的特点。 (播放《湄南河平原》录像) 师:看了这段录像,老师注意到了这么几个问题:⒈湄南河平原的气候特点;⒉湄南河平原的建筑特色;⒊湄南河平原主要农作物。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这几点。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研究环节,我会发给大家一个学习工作单,要求大家用几分钟时间把工作单完成。以下是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出示:PPT:5 “学习任务”) (简述学习任务,学习看书自习,联系工作单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走动指导学习) 师:自学结束,下面请大家设计几个问题,在周围四个同学当中进行讨论,把一时不能解答问题写下来,等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解答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来讲一下,你想请教大家的问题。 生:学生1:为什么当地居民会建造悬空架设的吊脚式房屋? 学生2:湄南河平原上主要居住的是哪一人种? 学生3:湄南河平原密集的人口分布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4:湄南河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异同点。 第一问题: 学生甲:湄南河平原的高温多雨,水份充足,如果不会吊脚楼形式的房屋东西容易受潮。 学生乙:由于高温多雨,那里的树木、竹子长的很快,可以就地取材,建造这种吊脚楼 形式的房屋。 学生丙:由于高温多雨,如果雨下得太多了,容易发洪水,吊脚楼高出地面,可以减 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学生笑) 第二个问题: 师:南亚地区与东亚地区的主要人种是什么? 生:南亚地区是白色人种,东亚地区是黄色人种。 师: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一个地区的主要的人种会以白色或黄色人种为主,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去考证过,下课以后,我们再去仔细的考察一下。这位同学的这个问题提的相当的好。 第三个问题: 学生甲:因为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主要是人力生产为主,所以密集的人口分布能够促进当地水稻生产的发展。 第四个问题: 学生甲: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湄南河平原是热带季风气候,因此相比之下湄南河平原更加的高温多雨。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水网密布,运动土壤肥沃,都有利于水稻生产。 (学生没有能够继续回答) 师: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同学能够进行回答,没有了的话,我们暂时先放一下,说不定等到会儿就会有新的答案。 师: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颇有收获了,下面我将大家分成四个小组,大家可以讨论刚才留下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来请教大家。这是我对大家在这一次讨论的要求。 (出示PPT 6:“协作学习”) (学生讨论问题,相互印证)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我们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地会形成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共度难关”的民俗民风? 学生甲:因为那里的大量灌渠和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因此形成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共度难关的民俗民风。 学生乙:因为当地人口分布密集,农业生产也需要团结,如果不团结就会一盘散沙,对谁都没有好处。 学生丙:因为当地的人心地善良,淳朴,良心好。(学生大笑) 学生:我们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湄南河平原的人们主要使用人力而不是机械,使用机械劳作不是可以快一点吗?” 学生甲:因为当地经济贫困,人口众多密集,主要靠种植水稻来发展经济,但又不庞大,所以买大量机械。 学生乙:因为当地主要水路,船又小,因而大的机器设备运不进来。(学生大笑。师:这位同学可能是刚才在录像中看到了泰国的小船,因而会有这种想法吧!) 学生丙:因为当地人口众多,大家可以一起去种植,不需要太多的机器设备。否则会有农民因无地可种而失业。(学生又笑) 学生丁:可能是因为当地土地比较湿滑,不适合使用机器。 (马上有同学反对,“湄南河平原的环境与我们家乡的差不多,为何我们可以用,而那里却不可以用呢?”) 师:(补充)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形成的主要依靠人力这一传统的生产方式,当然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依靠机器来提高劳动效率了。 回过头来,我们对上一次讨论过程中留下的问题又可以这样回答: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南河平原的不同点还在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器设备,而湄南河平原还是以人力为主。 学生: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地的人们只种植水稻而不种其它的东西?” 学生甲: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种植与生产。 师:大家想一下,这个地方除了水稻以外,可不可能不种其它东西? 学生:(集体)不可能。 师:所以这位同学问的问题不是太适当,如果有这样问就好了,“为什么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不种其它的东西?” 学生:书本中说“这里的房屋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特色”,那么会是什么样的房屋呢? 学生甲:我想不是跟原来一样的,只是材料是会发生变化,会使用其它的如砖头等东西。 学生乙:会变成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学生丙:我反对第二位同学的发言,因为当地的气候条件是高温多雨,太潮湿了,底下几层肯定不能住人。 学生丁:我认为房屋的样式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高楼大厦,但是底下几层肯定不能住人,因为当地太潮湿了。 师:以上是大家的问题,我现在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请大家看下面这一段录像,请大家分析一下,泰国的这一礼仪与当地的生产有什么样的联系。 (播放“春耕礼”录像) 学生:由于当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是水稻生产,因而众会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都与两个内容有关“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和“当地的水稻生产”再加上“人们的生产特点”,那么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的有关系呢? 下面,请同学相互之间作简单讨论,然后我们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甲:当地气候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产,而他们的祖先也是种植水稻,留下了崇拜神灵的习俗。当地人口众多,而生产落后,因而经济贫困落后。 学生乙:当地气候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产,水稻生产以人力为主,需要大量人口,所以形成了当地人口聚集的特点,种出来的水稻,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来到时这里居住。 学生丁:因为在生产过程,需要协作劳动,所以形成了当地民风、民俗。 师:学习今天的这些内容,我们要学着云分析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在课后去完成“学习工作单(二)” (课堂小结:找出自己在这节课当中的收获。评选本节课最有价值的问题,发言最积极的同学等。) 师: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Tags:稻作文化的印记,课堂,实录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