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桃花源记ppt的图片及文字,希望对大家进行课件备课时候有所参考: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ppt图片:文档内容桃花源记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这篇文章写于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纂位第二年。陶渊明对刘裕政权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欣赏课文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下列字词: 俨然 怡然自得 问津 yan yi jin 配乐朗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根据图片复述课文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从小口入桃花源 怡然自得 往来种作 见渔人,乃大惊 咸来问讯 离开桃花源 处处志之 寻找桃花源 思考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朗读第一段并翻译,思考: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 “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翻译第二段,讨论: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这是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翻译第三段,讨论 (1)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 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 (3)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朗读翻译四五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随堂练习 一、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 __ __ 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二、本文以_ _ _ _ __ _ 为线索,以____ 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潜 元亮 东晋 归园田居 渔人的行踪 时间先后 发现 访问 离开 再寻 三、解释加点词。 屋舍俨然 便舍船 呼陌交通 诣太守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病终 房屋 丢弃 交错相通 到……去 都 都 做标记 做好的标记 不久 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小结: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 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翻译下列短文: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 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拓展与延伸 Tags:桃花源,PPT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