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谈新课改下,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辅助作用

日期:2013-10-11 16:44 阅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有着浓郁的美育特色,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强烈感染力、蕴含着深厚而又浓郁情感的课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其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无疑给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也可以说给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下面我就结合我校的新课改进程,谈谈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营造氛围,怀情而教

“披文以入情”要使学生感知作者的感情,就得要让学生动情,怎样才能让学生动情,入情?特级教师于漪就常年坚持“怀情而教”即以情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那么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使用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目的,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读,配画音乐,可以使平面静态的文字立体化,使动态的图画更具有吸引力,音乐在教室中弥漫,学生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动情的语音传入耳中,加上那优美真切的图画映入眼帘,定能让人怦然心动,激起情感,将作者的真切的情感传递给读者。“感人心者莫乎先于情”,学生情感的激发,那么智慧之门也会随之打开,是学生产生“乐学”的愉悦感。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那浓郁的欧式风情的康桥,碧波荡的康河,夕阳下的“金柳”。诗人徐志摩依依惜别的神情,无不令人动情。当学生陶醉在优美的视听中的时候,学生积极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从而也就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我们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对于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甚至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音响效果,动感画面,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琵琶行》时,一幅优美的适情画面再加以一曲凄凉哀怨的琵琶曲,学生很容易感受和理解诗文中有关音乐的精彩描写。又比如在教学《祥林嫂》一课时,运用flash将祥林嫂前后不同的外貌、神态的变化对比播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封建礼教对她的精神迫害。这样我们就会在处理课文重难点时降低了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蕴含着教师创作的心灵之火、智慧之花,它的使用正是教师们博采名师之长,创自己之优的劳动结晶,每一课件中教师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这一内蕴力,催动学生在领会和接受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使学生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的“意”,让学生从感情的体会过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学生理智地产生“悦态悦神”的审美领悟效应。

三、加大课堂容量,破解课时与任务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中语文课程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必修1》到《必修5》五个模块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完成。选修课程也有五个系列构成,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我校的要求,在高二至高三上学期前一两个月的时间里,任课的老师要完成如下课程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好多语文老师普遍感到身心疲惫,课时有限,教学任务又多,这种必修教完又全面转入选修的课程安排,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面对这样的矛盾,无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将教师从繁忙的板书中解放了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例如,传统教学中两课时的内容我们借助多媒体就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这样就破解了我们在新课改中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知识面

在语文课的选修教学中,充分恰当地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扩展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型材料。例如,教学赏析《蜀相》一诗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进行视频有关武侯祠的录像。又例如在教学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杜甫内容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视频纪录片《唐之韵》,从而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理解“‘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能力,增强实效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改之路才会走的更远。
Tags:浅谈,新课改,课改,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