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谈谈教师如何评课

日期:2014-11-21 10:47 阅读:
  谈谈“评课”
  教师上课质量怎样,衡量的标准应是多元的。学生的满意度仅是一个方面,不能作为唯一也不该是唯一的参照。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不具有科学评判的能力,而只能凭着自己的感受或感觉来表述对教师教学的看法。在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上,高中生学习学段较长,对老师课堂的质量评判与义务教育段的学生相比,应该有较大的见地,但也不能把他们的评价作为判断教师课堂质量的唯一或决定性标准。而有些学校抓教学的领导就是那样偏执,把老师的课堂质量、教学水平完全听凭于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课、评教成了他们考核老师的决定性凭据。尽管还有其它所谓的“教师互评”、“领导评教师”、“成绩评教师”等形式,但也只是形式,最终把教师的荣辱升沉甚至工作岗位都拴系在学生的评价上。当然这种偏激的做法毕竟是少数学校、少数领导所为。十几年前,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学校,为了在上级教委的面前做出致力教改的样子,为自己多挣些“教育业绩”,不惜以伤害教师的代价去取悦于上级,就曾采用过此种极端的做法。大凡学生评教满意率较低的教师都一律“问罪”或被“打入冷宫”。那一年就曾有十多个教师被“拍”下讲堂,又根据教师年龄、情况轻重分别处置,或待岗、或换岗。这种做法他们做得最早,连续推行了几年后,县里其他学校才陆续实施了学生评教;我所指的那所学校尽管在“积极教改”方面做出了表率,但也没见出教育教学成绩有多么优秀。被整治的教师倒是不少,有些诚实忠直的教师尽管真心实意搞教育,但因不会取悦学生,或因率真恳切,或因坚持真理而含冤受屈,尝到了这种狭窄阴暗的左倾之风的苦头。还有所学校的一个班主任,因为接手了一个全校有名的差生班,因该班学生全是男生,此班也被戏称为“和尚班”,该教师全力以赴仍然短期内难以调教好那群顽劣生,而且学生倒打一耙,把班主任评价很低,结果学校认为全是班主任的错,竟让班主任下岗。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今这种做法基本不见了,但在评价教师的课堂质量或教育水平方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现在,早已风行一种阅读教学法,或者是单元主题教学法:那就是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方式批注式自学,以此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师只是适时指导、引导和点拨。应该承认此教学法有其进步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方面力度很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作为一种先进方法或工具,要运用成功,用得适合或得法,却不是人人事事时时都能如愿的。这就像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样,不是谁只要掌握了它就一定能造福。方法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使用这种方法的人怎样以及如何去用。我觉得,阅读教学法主要适应于语文学科,且较适合中学段特别是高中段语文学科;其他学科可以借鉴某些成分,而且要根据校本资源的开发程度、实际学情、课堂文化等情况作综合考虑,不能抛弃原先自身葆有的传统精华一味照搬,这样才能学得得法、用得恰当,而不致“不服水土”、弄巧成拙。所以,方法再先进,在学习吸收和运用方面也是大有学问和讲究的,正像郑州教研室许睿主任说过的那样:若果不加辨别地盲目取用,不惟无益,反倒是有害的。
  对小学段的语文学科来说,阅读教学法的运用应该慎之又慎!须知,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尽管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可能天天在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会经常高涨。而这个环节一结束,老师自然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了,但学生自学的效果怎样呢?个别程度好的也许颇有所得,但能够代表说明大多数学生都取得了效果吗?有的单元教学中,学生要在一节课上读完多篇文章,先不说学生还要回答老师的提问,满足老师的教学预设;但就这个量而言,学生要想真正消化这几篇文章,教师要想帮他们解决好相关疑难都成问题,更不要说真正掌握了。必读和选读又有明确的界限,学生的自学和被引导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绕着阅读在转圈。诚然,阅读教学就要体现或突出阅读课的特点,要突出阅读的地位和作用,要以阅读来体味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但如果没有对课文做立体的研究和纵深的剖析,没有革新加继承的交接融汇,那么单纯、偏执、甚至赶时尚的课堂就无异于作秀而流于形式。“以读代讲”,我不知道这个慨念是谁提出来的,也许其初衷是好的,但普及过程中就可能会被一些人搞得变了味。说实在的,阅读教学法等教改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犹如疗效好的西药,但运用不慎很可能导致副作用;而之前用了多年很符合校情学情、表面看来有点慢拍的原有方法却犹如中药。在锐意革新的教育者领导者看来,虽然貌似不给力,似乎落了伍,但我觉得总不该弃之如敝屣;其实这样的中药,如果再加上几味药材,稍加调和便也会成好药,其作用恐怕不会低于刚接受的“舶来品”吧。
  教师在运用新教法时存在很多风险,这也是任何改革征途上的常见现象;从舶来到适应、融入、圆熟总得有个过程吧。教学是个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个良心活,其实很难用量规去评判其是非得失;但又不能不评价。而评课与讲课相比,似乎从未得到过像讲课那样应有的重视。
  评课者拿着学校事先打印好的课堂评分标准,对一堂课的展示情形对号入座。先不说评分者的主观感情,单说那一条条标准,我觉得应是一种参考,而不能是铁定的杠杠去套现实生成的课堂。学科不同、学情不同,教师讲课的方式和特点不同,呈现出的课堂情形就会迥然有别。这时就需要评课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用手中的“兵符印信”去轻易判断;理应是慎重经过思虑的,是实地分析酌情的,倘若用同一标准去评判所有的课堂,那么就会在科学性和现实性等方面失之偏颇。例如,语文课可较多地参照这些评分细则,因为那细则很适合这一学科,但在品德这类副科学科上,就应有所变通和分析了。语文的“以读代讲”,的确可以为教师省力,现在有些教师常拿“少讲精炼”的口头禅以掩盖其对课堂的轻松快意。他们会说:你看,不让多讲嘛!我干嘛做多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乐得轻松省心,名义上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做得怎样实则是个未知数。在品德课这样的副科课堂上,可以借鉴一点阅读批注式教学法;但也貌似潇洒地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去自学,该讲的少讲甚或不讲,我觉得有时是不可取的,也是一种不负责。比如执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节课,内容有历代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为了中国的存亡而同外国列强做英勇不屈的斗争,其间涉及到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为了让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和斗争意志,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印象和情感,我觉得极有必要补充点历史知识和人物事迹,这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生动活泼。可补充的任务只能由老师来完成,因为学生缺乏这些知识,也不大会提前预习准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再等待,除了浪费时间,难有结果,便只有不顾自己的客体地位而”僭越”讲述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不够全面深刻,而一时也难有其他学生给人惊喜,这时还需要教师以此为基点向纵深处讲解。可这样的讲述讲解,有的评课者就认为教师讲得太多了,对此我们会哭笑不得。撇开这课堂实际情形不说,我想起了许睿主任说过的:曾几何时,我们就传唱的“小丫么小二郎呀,背着个书包上学堂………”教学要回归到那种让学生获取新知的纯净境地;以后不能以所谓的教改新教法去做课堂表演而有意无意地坑了孩子们,什么时候都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学、有所得。我有时为了做到这一点,哪怕讲得口干舌燥也在所不惜,哎!也许有点儿笨拙落伍,也许讲述没必要,也许所讲的都能激发学生说出来;但老师问心无愧,也没辜负许睿主任的教学思想。另外,学生就是学生,对近现代史内容颇多的这一课肯定是陌生的,自然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在历史面前应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能像在语文学科面前有很大的思维伸缩性和可塑性。如果说一堂课上教师有点小失误,但在主要方面,比如说在升华学生情感、提升学生道德素质这方面做得很好;那么综合评分就不能太低,因为品德课的大旨形成了,权衡轻重,也不能因小过而忘大义。总之,对待这些具体学科具体课堂,再用统一的固有标准来下结论,不分皂白地说老师讲得多了或发出其他微词,这合适吗?合理科学吗?其他的例子就不再说了。
  有了评别人课的权利,就要谨慎用好:针对学科特点和具体课堂情形,既要坚持评分原则,又要讲究灵活性和人文性,做到尽可能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因为评课后生成的舆论导向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评课也需要学问和深思熟虑,不能匆匆判断或主观臆断;而有些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最好别做评课委员。认真教书的教师已然不易,我们不能再因评课水平的原因而挫伤了教师实施真教育的积极性,或扭曲了教师的灵魂、妨碍了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正像不能用整齐划一要求学生一样,我们也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硬套所有课堂;否则,标准就会成为某种“新八股”,评课会成为某种“流水线”,产生新的“标准件”,而窒息了原应气象万千的生机课堂!
Tags:谈谈,教师,如何,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