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略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日期:2011-11-29 21:23 阅读:

略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办法

沿河民族小学   朱群星

       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少年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害怕、厌学、逃学、说谎、自私、任性、没有礼貌、耐挫力差、拉帮结伙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能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的责任。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学生生理发展,二是客观环境。小学生生理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飞跃”时期,他们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发展非常快。客观环境方面,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有系统地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意地训练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能力;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综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有调控地接受群体生活,学习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因此,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生理发展产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心理水平还停留在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开始能分辨同学中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愿意听表扬,但被批评后的情绪很容易恢复。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动不动就提出批评意见,但仍愿意依靠老师,希望老师来做主。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界限,男女生之间容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意站的很近。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担心自己成绩不佳。开始能分辨同学中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愿意听表扬,要求老师采取公平态度,老师批评不当,就不乐意,特别是女生。高年级学生感知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学生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开始由教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记忆。学生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男女性的性别特点明显地表露出来。男女生在一起活动开始注意性别界限。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愿意摆理由讲道理,智力和体力能力得到发展,对老师的行为敢提出批评意见,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

2、客观环境产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环境中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容易让学生模仿,学生在玩过、看过、听过之后模仿其实际动作,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曾经处理过这样一起学生事件:两名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发生口角,另两名学生冲上去就打其中一个。我在调查时问另两名学生为什么去打架,他们说不为什么,我们就是去帮忙,看以后谁还敢跟我哥们过不去。这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模仿性心理问题,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人物形象直接接受为自己所用。

家庭环境容易让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独生子女比重增大,家庭产生溺爱心理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离异、单亲、留守儿童、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的出现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老化、粗暴使子女直接产生心理问题等。受这些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我校出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天中午,两名女生上厕所,这时预备铃声响起,厕所水管也发出水压力产生的声音。其中一名女生说“鬼”来了,有穿红衣服的,有穿绿衣服的……俩女生跑出厕所,当看到操场上几个女同学在追着玩,其中一个女生当场晕倒,另一个女生跟着吓晕倒过去。经调查,先晕倒的女生说:我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是奶奶管着我,在家里奶奶常给我讲“鬼故事”,特别是睡觉前我不睡觉,奶奶陪作,就讲“鬼故事”吓我。今天我听到奇怪的声音,出厕所后又看到操场上有穿红、绿衣服的在跑,以为是“鬼” 来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后一个晕倒的女生说:我听见她(前一个晕倒的女生)说鬼来了,我也害怕,没吓着,出厕所后我看见她晕倒了,我以为真有“鬼”,被吓着了。我问她们看见过“鬼”吗?她们说没有,但心理想着有“鬼”。我说老师在世上生活了四十多年,从来没见过“鬼”,但知道“鬼”长什么样。随即我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各样的“鬼样”,向学生解释说世上本无“鬼”,但在人的心里有“鬼”,我们想他是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学生顿时明白了“鬼”的含义。这就是家庭教育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协助解决。

学校教育产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教师自己心理有问题导致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三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在不自觉中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大力开展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净化社会风气,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平安、积极”的社会环境;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去。

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心理辅导的准备,在掌握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之前,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的。事实证明,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1、教师调整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为了减少教育的障碍,我们应该首先来检讨一下自己的心理。可能你因忽视自己的优点而自卑心态严重;可能你会因同事比你强而产生强烈的忌妒情绪;也可能你会因生存的压力而终日愁眉紧锁、内心焦灼等等。这会使得我们的心理空间阴暗,不宽敞,变得心胸狭隘。

我们已经历过是是非非,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方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如果你心存自卑,请尊重你的优点,把眼光投向浩瀚的世界,走出封闭的自我;如果你因薪水太少而烦恼,请把你的物质拥有和消费降低一点要求和标准,以“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淡然、怡然心态去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你因学生的无知和调皮而愤怒,请你用心思索你的学生,竭力发现他们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你将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教育会变成一种“享受”…… 只要我们保持对自我现实的清醒认识,对自我价值的理性把握,对自我事业的充分悦纳,我们就能够以平和而愉悦的健康心态面对我们的学生。

2、学校内部环境建设是基础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窗口。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关键。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3、人人参与,捕捉孩子的不健康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容易走向心理“弯路”。我们要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因素,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每一个生命都是五颜六色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世界。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平等的和学生交流,让我们对学生倾注真心真爱,和学生心理相容,才能有机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解除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

如果孩子的家庭因素无法改变,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发觉孩子的异常心理,了解孩子的生存背景,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正面的教育影响他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她必将会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平等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我们可以在心里青睐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但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我们的行动展示在全班孩子面前,甚至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某某成绩差、某某一贯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上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时全体学生表现尤为积极,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而在上语文数学等课程时少部分学生感觉压抑。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教师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以学生现有的成绩来定位,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6、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尽可能地运用学校这个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全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Tags:略谈,小学生,心理,题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