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畸形“奥数热”在中国高烧难退(图)

日期:2013-4-12 13:11 阅读:

  近年来,为了制止近乎疯狂的奥数培训,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陆续展开了一次次针对奥数的“严打”,但畸形的“奥数热”却始终如离离原上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今年3月底,教育部再次明令禁止将“奥数”与升学挂钩,但半个月过去了,各地奥数热依然不见明显降温。

  那么,奥数究竟禁得了吗?到底该如何引导奥数发展?

  先来看看外国孩子是怎么学奥数的吧。看完之后,也许你心中会有答案。

       图为英国学生参加奥数兴趣班

  俄罗斯:升学无压力,奥数热得很纯粹

  奥数全称奥林匹克数学,是一种发掘青少年数学才能的竞赛方式。它发源于苏联,而在如今的俄罗斯,奥数也依然很热。

  据报道,3月是莫斯科的奥数比赛月。每到周末,都能看到有好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各个考点参加考试。这种场景看似与中国相似,但深入了解便能发现不同。

  在俄罗斯,学生多是在课外的兴趣小组学习奥数知识,社会上很少能见到收费的培训学校和课程班。孩子们学奥数主要从兴趣出发,家长们并不会强迫孩子。而且,奥数成绩在俄罗斯也没有升学指标的功能——大部分俄罗斯孩子从一年级到十一年级都在同一个学校就读,中间根本没有“小升初”和“初升高”这样的升学选拔考试,在个别有“小升初”的地区,奥数成绩也不做任何参考。

  除非一个孩子从校级、市级和州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全国总决赛并取得名次,才有机会“保送”名校就读。而且,不是只有获得奥数名次才能得到这种“保送”资格,俄罗斯有一个几乎包含所有学科的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体系,在其他比赛中获奖一样能够“证明自己”。

  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孩子选择奥数就和其他孩子选择画画或选择音乐是一样的,纯粹是因为兴趣。

  不过,在众多学科中,最受追捧的还是奥数。究其原因,应该与传统有关。前苏联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举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而其他学科的竞赛则要晚得多。近80年的奥数传统对学校学生的影响还非常明显的。

  英国:奥数的美丽在于研究过程,而非折磨学生

  在英国,每年奥数比赛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只有六道题,但是每个参赛者被要求对解题中的每一个步骤、思路进行文字表述。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解题角度独特,思路清晰,步骤简洁的学生。

  英国没有小学生奥数比赛,参加比赛的仅限于11至18岁的中学生。代表英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学生是这样选拔出来的:每年2份,英国各中学的学生会按年级参加全国数学挑战赛,百分之四十的学生以1:2:3的比例分别获得金银铜奖。金奖得主的前五百名学生可以参加下一轮全国奥数比赛。最后再从全国奥数比赛的优胜者中挑出参加国际大赛的选手。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的学校和社会并没有专门为奥数比赛开设的辅导班。一名数学老师马丁夫人说:“奥数的美丽在于研究过程,不是学生接受折磨的过程。我们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但必须是对数学感兴趣,并且享受解题过程的学生。”

  对于那些对数学很有兴趣,并且成绩突出的学生,学校专门开设了数学兴趣小组,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数学兴趣小组同别的兴趣小组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所长。这些兴趣小组一般与附近的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大学知名教授会定期为中学高年级学生开办讲座,鼓励他们从事科学、数学、技术等专业学习。

  美国:对奥数不热衷,更关注科学设计比赛

  在美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于“奥数”这个说法都不太有概念,学校或培训机构更没有所谓的奥数班。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得很有兴趣和天赋,并且成绩很好,那他就有可能被选到学校里的数学尖子班,或者是在分层教学中接受更有难度的教训内容。这些数学小天才也会去定期参加一些数学方面的比赛。而代表美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的,常常有一半都是华裔学生。

  美国人对奥数并不那么热衷,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中小学阶段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学生们的能力也就没有那么强。美国很多家长认为,负责逻辑推理和语言能力的左脑往往比右脑发展更晚,因此他们并不急于发掘孩子们的数学能力。

  美国人往往更关注本土的“西门子科学奖”之类的比赛。与此相应,网上关于“科学设计”之类的材料俯拾皆是。这种科学设计比赛不限具体内容,学生自行决定设计什么、怎么设计、怎么展示。家长们认为,孩子在做设计时不但能调动数理化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沟通能力。

  此外,美国公立中小学通常都是就近入学,择校现象较少见。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也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表现,比赛中获奖情况只是很小一部分。(实习生 潘清沁 本报记者 董立林)

  连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奥数无原罪 只是在中国变了味

  上月底,教育部下发通知,将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将对把“奥数”与入学挂钩的学校予以曝光、问责和处理。

  这早已不是国家第一次对“奥数”展开“严打”,但为何时至今日奥数热仍然不减,各种奥数班依旧吃香?奥数在中国究竟为何会走上一条异化畸形的发展道路?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在熊丙奇看来,奥数本是一项十分正常的学科竞赛,并没有非禁不可的理由,“奥数没有原罪,那么多国家都开展奥数竞赛,也有奥数辅导,但只有在中国,奥数变味了。”熊丙奇说,奥数教育在中国的异化,关键原因是它被当成了择校和加分的工具。

  这一点,其实有关部门也早已意识到了。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已明确规定,公办初中、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了奥数加分、免试入学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奥数热的抑制却微乎其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熊丙奇认为,我国的奥数热高烧不退,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择校的存在让奥数成为了一种选拔工具,”熊丙奇说,“在欧美主要国家,公立教育发展均衡,没有择校,自然没有要用奥数成绩来选拔学生,因此,奥数班只是5%至10%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并有天赋的学生参加的兴趣班。”但在中国,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择校现象普遍存在,“只要有择校,就必然会有各种或明或暗的考察,奥数成绩,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即使禁了奥数,也难保会有其他的项目又冒出来。”

  “而另一个根本问题是我国的中高考制度和国外不同,”熊丙奇说,“我们的中高考采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而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很多学生参加奥数培训,并不是为了在奥数比赛中获奖,而是为了把数学学深一些,由此提高成绩。这样一来,即使奥数成绩不能与升学直接挂钩,奥数学习在升学中的作用依旧存在,奥数热就还是消不下去。”

  熊丙奇认为,要解决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一要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使各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趋向均衡,从而消除择校热;二是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可能还奥数以本真,也才能让畸形的“奥数热”真正退烧。(记者 董立林)

Tags:畸形,奥数热,中国,高烧,难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