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历史“一哥”独创“晓风流派”教学

日期:2013-1-29 11:04 阅读:

  人大附中高三历史课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堆满录音笔的讲台,教室后面抱着小板凳来听课的老师。人大附中的文科学生曾有这样的说法:“来人大附,你要没有听过晓风哥的课,就亏大了!”学生口中的“晓风哥”便是北京市唯一具有教授职称的中学历史教师李晓风。

  重逻辑每课一个纲目录

  李晓风是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同时,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他的眼里,“知识本身是有区别的,有的处于中心区域,有的是边缘区域,中心区域知识讲透了,边缘的东西就可以带起来了”。

  在他的课上,知识的生长性是惊人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非常自然地连贯起来。例如,教材中,“第二国际”极少提及,他却给介绍了一大通,因为“对20世纪政治的影响比第一国际大得多”。比如,现在的“8小时工作制”、“五一劳动节”,都属于第二国际的主张。李晓风常常在几分钟内,让学生茅塞顿开,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联成一个紧密的逻辑体。

  从来都反对“背书”的李晓风,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与其他老师不同,李晓风的课件首页必须有一个纲目录,讲课的时候,每讲完一个内容,他会习惯性地带着学生返回纲目录。他解释称,“数学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而人文学科则是大量事件的关联,但是事件的发展也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好比一本书,它一定要有目录,没有目录的书是无法阅读理解的。”他反复呈现纲目录,就是要告诉学生,“现在我们进入了这个问题”,除了提示作用,它的功能还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历史观念。

  听课上瘾揽粉丝无数

  曾是李晓风的忠实粉丝的北大历史系学生郭欣韵这样形容:“只听一两节课,你也许体会不出李老师的魅力,但时间一长,你便会上瘾!”

  李晓风被学生和同事誉为“百科全书”。他的粉丝曾爆料,一次上课时,一个坐在倒数第二位的同学不停地翻着一本厚厚的大学历史书,李晓风在讲台上用眼一扫,就准确无误地说出了那本书的书名和编者——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呼。有一年李晓风开设“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校本选修课,听课的学生从40多人增加到60多人,能坐40多人的教室连过道也坐满了学生,从初二到高三都有。

  除了博学,课堂上也不乏“晓风式幽默”,比如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资政新篇》写的不是文字,是寂寞。”“不要迷恋多极化,多极化只是个传说”。对于学生们追捧,李晓风则颇为淡定,“逗乐只是调剂,学生喜欢我的课是因为能带给他们思考”。他分析道:“历史之所以不被学生们喜欢,是因为教师讲课容易重复教材,在历史事实上没有补充,在观点上没有辨析。”而李晓风则侧重于给学生补充新知,他表示,补充新知,把断了的历史线索重新续上,才能激发学生思考。

  高三素质教育复习全靠听

  李晓风的高三历史教学从不用任何教辅资料,也没有任何课外作业。“我们的历史始终是一轮复习,听课也不像是高考复习课,就像是高一时的历史课。”

  李晓风的学生说,高三历史主要靠听课和理解。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既是学问的思路,也是高考的思路。李晓风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背,而是精辟地阐明某个事件为何会发生,为何会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一节课不听就不知道老师补充了什么内容,连借同学笔记看也不行。因此,他的课上,常常是一个老师,五十个学生,七八个录音笔,加教室后面一两排抱着小板凳来听课的老师……

  在这个流行“刷题”“刷夜”的年代,高三的历史依然是三周两次50分钟的统练,没有作业,不用参考书,课堂,便是一切。李晓风认为,高三是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机,素质教育和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是并行不悖的。本报记者李琦

Tags:历史,一哥,独创,晓风流派,教学